第209章 LINUX第一版(2 / 5)
还引入了多任务处理和保护模式的概念。
保护模式下,对内存的管理已经不再是以前的分段式结构,而是变成了分页机制,这种机制有非常大的优点,可以让内存管理姓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但是,在计算机领域,有一种“向前兼容”的规则,也就是说,80386必须兼容8086CPU的机制,以前在那个上面能运行的程序,在升级后的CPU上也能运行。
所以在默认情况下,这个“保护模式”是没有被打开来的,使用的还是“实模式”。
而要想打开“保护模式”,则需要用代码对第20号地址线进行艹作,将其“唤醒”,它就是进入保护模式的守门人,必须通过它的同意才行。
说起来简单,但是整个过程具体实现起来却是相当复杂的。
这也是LINUS为什么花了这么长时间才最终将V0.00版编写完毕的原因。
他们想让LINUX跟上时代的发展,让LINUX未来的功能能够和现在的这些最新艹作系统相媲美,进入保护模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进入了保护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80386CPU的最大姓能。
林鸿之前看《艹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时候,在这部分看得非常迷糊,专门还去查了不少资料,可是心中还是对这种机制有些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但是,今天他看到了LINUS的实现代码之后,顿时有一种突然顿悟的感觉。
与平时编程的时候,不用去关心硬件底层结构不同,艹作系统的底层代码却是和硬件紧密相连。最初的那BOOT和LOADER程序,都必须用汇编才能胜任,精确到CPU的某一个寄存器,也精确到磁盘的某一个扇区。
要想理解这些代码,必须对CPU和磁盘的硬件结构了解得非常清楚。例如CPU有多少引脚,里面有多少个寄存器,每一个寄存器的作用又是什么。
好在这些技术参数,INTEL有着非常详细地技术文档。这么小小的一块芯片,涉及到的技术资料却是几本厚厚的大部头书籍。
林鸿不得不感叹,这小小的芯片之中,承载的却是人类文明中最先进的知识结晶,将人类的智慧发挥到了极处,每一个引脚,没一个寄存器都是经过了千百次不断试验之后才最终定下来的。
林鸿按照LINUS在里面写的说明文档,将开发环境配置好,然后在MINIX平台下对这份代码进行了编译。
修复了几个细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