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2 / 4)
出现的有名有姓的角色全部都智商在线,非但如此,这些同学在维护自家先祖之余,偶尔还会因政见不同各执己见相互攻讦,到最后变成一部小说千家考据,虽然最终落笔的是陈墨,但是在陈墨定稿之前,也不得不考虑到全班同学的现身说法。
各家子嗣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到关键时刻还能拿出自家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官场笔记作为佐证,逼着陈墨“务必要尊重史实”。
导致陈墨这个小说自开篇就写的艰难,到最后差点变成《明朝档案大解密》。还好大家给出的“真实爆料”除了有一些是朝廷机密就算知道了也不敢拿出来说,剩下的许多奇闻趣事大都是民间时有传颂。只不过是史料不详,无人能确定罢了。
现如今有陈墨这个上通世家,下承百姓的写手当料君,写出来的小说不但吸引了网上一众热爱历史热爱考据的书虫发烧友,就连那些诗书仕宦之家的大人们也都看的津津有味。
特别想知道陈墨接下来还会写什么,怎么写。
偶尔兴之所至,还会给陈墨手书一封,随意指出陈墨在行文上的疏漏。这些疏漏大多是有关于礼乐典章的制度,或者各家学说的经义,甚至是有关于朝廷举措方面的正确理解和各方博弈……
这些人大多是陈墨同学们的长辈,或者是文学院的教授讲师,乃至各家学派的宿老人物。之所以会给陈墨建议,要么是被自家子侄烦的不得不交代些只言片语,要么是想鼓励陈墨年纪轻轻却想著书立说的态度,当然也有人觉得陈墨出身文学院却自甘堕落,不但当了戏子还想信口胡言写穿越文的怒其不争……
不管是哪一方面的人,能够到达他们这个位置的,必定是有真材实学,不论言辞激烈还是和缓,给陈墨提出来的建议也都是言之凿凿,有的放矢。
在这种情况下,陈墨写文只能更加慎重。原本一天更新一章的,到了最后也变成一个礼拜更新一章。
不过更新慢了也有好处,至少在辞藻和逻辑上更值得推敲了。
当然行文更严谨,也就代表着情节更真实,□□更跌宕,文章更有料,引来的争议更多。
这不大家刚坐下来聊了一会儿,冯掌柜才起了个要尽快把《食色》拍成网络剧的头儿,众人也饶有兴味的接过了话题,没说几句话,又开始掐了起来。
后面赶过来的华京大学其他院系的老师和同学听到文学院众人的侃侃而谈,忍不住摇头叹道:“怪不得古人都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要说论学历,我们华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