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专心种田文 > ☆、第 21 章

☆、第 21 章(6 / 9)

家老宅是一个独立的院子,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里非常难得。听老管家的说法,原本郑家是明朝皇家后裔,镇守南京。

崇祯帝吊死煤山后,接着满清入关,经过激烈争论,这一支皇族分为两支,由身份最贵的两兄弟分别带领,一支流亡海外,在美国慢慢发展起来,一支继续留在南京为大本营,组织反清复明,演变到后来的青帮洪门的,都和这一支有关。

后来民国推翻满清统治,两支因为身份原因,都没有参与政治核心,但积极支持民国统治,在外交上积极协助民国政府和各国结交,在国内也通过帮派组织协助,在民国政府眼中属于又联合又戒备的势力。

后来两支重返北平定居下来,南京因为是民国政府政治核心,也依旧保持着部分势力。

随后抗战时期,两支都积极参与抵御外侮。淞沪之战后期,南京政府匆匆放弃南京,日军一路屠城而来,两支也曾组织帮派人员抵御,终究是杯水车薪,南京陷落。

从南京地下密道逃出南京后,两支元气大伤,对民国政府失望怨怼

,逃往香港。

随后照旧商议决定,两支依旧一分为二,一支前往北平,一支前往海外,相约守望互助。

抗战胜利后,海外这支原定回国,结果内战爆发,两支失去联系。

随后民国政府内战失败,逃往台湾,留下的那支没有跟去台湾,留在了北京,参与国家建设。因为历史原因,注重教育,多有人才,有教授,有商人,有医生,有画家音乐家,很受国家器重。也尝试和海外那支联系,但因种种政治原因,虽然联系上却没有顺利见面。

随后世人皆知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初期时候,政治嗅觉敏感的这一支就感到危机,匆忙联系海外族人用尽外交方式将几个少年子弟以治病为名接出,随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就断了联系。

文革结束后,这一支百人的家族就只剩下十几人活着,还多有重病,平反后,政府也开始发还房产,但当年诸多房产都住进人不能归还,就进行了经济补偿,只有这个大院因为当时地处稍偏,交还给幸存的族人居住。

直到改革开放,当初被接出的孩子归国投资,其中就是郑玉成的父亲为首,随后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开始创业,成立多个涉足广泛的合资公司,在大陆的产业虽然极大,但最大的还是在美国的产业,隐然是华人商会领袖,触手伸向世界各地。

在香港也举足轻重,是低调的豪门。反而是在大陆因为投资时间短,又有所保留,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