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海河涝(2 / 3)
临府大致走向是西高和东高,偏偏中部的地区地势低矮。来自西部的河水进入东临府后便流入当地,造成东临府每到雨季便是一片泽国。
一府之地面积太大,加之除了雨季积水东临府是北部地区难得的稻米之乡,产粮大府。这么一块地方大商根本不可能放弃。
面对东临府的积水成涝问题,历代皇帝采取的措施实在太多,除了第三任皇帝孝武帝在位时提出‘开新河,通水道,纵阡陌’,挖出几条直入大海的河流直通大海,同时借道南北相邻的两府,把东临府中的河流用运河连接到其他州府入海的河流,减轻东临府雨季河流的压力,这个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他皇帝在位期间在海河一事上俱是没太大建树。
孝武帝的方法极大的改善了东临府雨季涝灾问题,近百年的时间内东临府一直是北部的鱼米之乡。
可惜,事物长法。随着泥沙淤积越来越多,海河的水位越来越高,等到雨季河水也更容易溢出。
东临府西高东高中间低,这就造成了中间部分的地上河。
几十年前针对这个问题,不少工部官员提出建造几十条高高在上的地上河,一路护送这些河流直接入海。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东临府的官员也是这么做的,可这些地上河存在一个巨大的缺陷。
根基不稳,易溃易散。
简而言之就是地上河的堤坝不稳固。
如今针对这个问题,当地官员只能不停的让人往河边堆积泥沙加固堤坝,同时派出大量的服劳役的人挖沙取沙,想尽办法降低河流水位。
东临府海河的问题是大商几百年的老问题,几十年就要发作一次,突闻海河决堤百姓们没有义愤填膺。只有对大自然,对灾害的无奈,只能祈福经验丰富的东临百姓在大堤破溃之前及时躲避。
京中因为东临府海河决堤一事悲天悯人。
杜小喜亦是从柳垚口中知道了东临府地上河的问题。
说不感慨是没有,杜小喜听到决堤第一个想法就是贪污腐败,豆腐渣工程,之后便是植被被伐,水土流失。
事实却是大大相反,一切皆是因地形而起。
大商关于河流治理的政令让杜小喜实在难以想象的科学先进可持续。
除了感叹一番,杜小喜也和其他人一样我当地的百姓祈福,其他再多的却却是无能为力。
上辈子杜小喜自小生活在大陕西的山中,杜小喜小时候河都没见过几条,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