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6 / 6)
束罢了。
天子居然很吃他这一套,命他当廷陈说原委和策略。
那是天和五年二月,二皇子萧怀朔十四岁。在这次廷议上他初露头角。早先朝臣们大都只听说过他的聪颖,却都以为他也不过是太子萧怀猷一类早慧的文学之士。这一次正面交流后,才都骤然明白天子早年为何属意于他。
这少年气度沉稳,虽少言谈,但心眼洞明。令人称异。而他言谈举止之间的果断和态度鲜明,也和太子素来的柔弱少主张迥然相异。确实比太子更有为人君的那种令人“近而生畏”的气质和洞察力。
太子也是好的,气质学养样样都顶尖,性情也仁爱。可在眼下这种国有大事的节骨眼上,同这个弟弟一比,似乎就隐隐有些令人失望了。
待到北边再有战报传来时,天子召集宰辅商议军务,二郎就有了一个固定的席位。
他这才逐步将对前线局势的考量说出来,引得众人注意到一些早先有意无意的忽略掉的危机。
确实如二郎所预料,纵然听了这么多变数和异数,天子也全然没有罢兵的想法。
所幸有人在一旁说“危言”,提醒变数,天子对这次战事的狂热渐渐平息下来。
而二郎所预言的那些变数也果然一样一样的都应验了。因朝中和前线各有准备,倒没有造成过于严重的后果。
但战事也确实像如意所担忧的那般,在济水一线逐步稳定胶着下来。粮草如流水一般源源不断的填进这个仿佛没有底的窟窿里。
变故发生在这一年五月。
汝南有人起兵叛乱,从后方截断了往前线运粮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