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城市(2 / 4)
就是这房地产开发。没有也绝对不会有龚断可言。北京这湾水深且浑,官多官大,其中派系林立,日后有人想参与进来,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手段。开发权拿到手,各自有各自的想法。人家当然不会配合你的想法来。
了解的越多,想的越多,大山越觉得棘手。
董洁就没有这份顾虑。“哥,别想那么多。咱们首先是爱国和遵记守法的好公民。其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也尽量做到了帮助别人、回报社会,这已经够啦。我们是商人,商人求利。那些忧国忧民地问题且不去管他,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是这个理,我也知道。”
大山仍然皱眉,“我只是在想,我们自己在做事前,能多从大局想一想总是好的。”有些人就是太缺乏大局观。有了好处理所当然是个人的努力。最不济也归结于运气,有了苦处便都是政府的错。于是怨声载道的埋怨这个那个,惟独撇清自己。
大山从来没有兴起从政的念想。中国人多,人心散地方也大,所谓政府,说白了不过是一些人集中起来处理国家地大小事,这些人没做好,另换一些人,也未必就会做的更好。至于当政的人怎么做老百姓才会更满意,这个问题自从八九事件后,他也不再去想了,所有的政治热情已经全部泯灭在那场风波里。
大山能做地,只是严格些要求自己,做多做少,总是心意,不会强求。再怎么说,从商多年,多方正的性子也便磨的圆滑多了,尤其是纷扰繁复地场面应酬最是锻炼人,况且,大山从不认为自己本质上有多么忧国忧民,他所以从商,出发点也不过是自己想过上好日子罢了。
大山与张凤桐的约谈只是私下里,知道的不过是他们两个。张凤桐那边多半不会说与第二个人听,万一传扬开来,不小心被人扣一顶官商勾结的帽子,却也不是闹着玩的。大山自己这厢,只告诉了董洁一人——他们俩个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什么不能说的秘密,更何况,他对董洁的能力有十足地信心,很想听听她地意见。
说到能力这问题,有件事大山从来没有明确的意识到:他自己对董洁实是非常有信心,但同时又把她当成一个需要小心照顾地孩子来看。有一点懒、有一点贴心,她之行事倒也贴合中国道家“无为而为”宗旨。外人眼里,深居浅出的董洁,因为不了解总觉得她身上披一层神秘的外纱,亲近的人把她当成一个孩子,但涉及大事,总是会不自觉的去征求她的意见。兄妹俩商量后,决定抓紧时间,手里先攥多一些地,先把开发权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