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莘莘学子(3 / 4)
五经等儒家经典早已烂熟于心,到了这里,更多的是切磋学问,而夫子则负责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很多时候,学问都是在辩论中得出的呢。”
顾怀清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这样的教学方式倒是新颖有趣。”
段明臣接着刚才的话题,也说了起来:“听说,晋江书院的论道大会非常有名,五十年前,一代鸿儒刘清溪大学士特地从福州赶到晋江书院,与这里的夫子、著名大学问家朱善说文论道,两人在这依庸堂论道,整整三日不下讲坛,期间诗歌唱和,共做了百余首诗词,其中有许多都成了传世佳句。当时前来旁听的士子超过五百人,无不如痴如醉。”
顾怀清听得悠然神往,叹道:“那定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学盛筵啊!”
“是啊,两大文豪的对话,至今想来都令人激动呢!据说当时整个丽泽堂挤得水泄不通,有人听得舍不得离开,甚至带了铺盖在这里打地铺呢!”蒹葭也笑道。
顾怀清打量一番段明臣,笑道:“哟,段公子懂得可真不少!学识渊博的段公子,当年为何没有学文,参加科举呢?”
“我也就知道名人轶事,哪里称得上学识渊博?”段明臣顿了一顿,又道,“科举之路并非没想过,但是一来,我于习武方面更有天赋,二来,即使我能科举及第,进入翰林院,也要慢慢熬资历,熬到一把年纪才有机会当官,为国效力,为民办事。而做武官则不然,哪怕年纪轻,只要有能力便可担当一面,无论官职高低大小,皆有报国为民、实现抱负的机会。”
顾怀清想想的确是如此,像如今的内阁大学士共有五人,最小的年纪也有四十多岁了。像段明臣这样年纪轻轻凭借军功就官至三品,文官是想都别想。
“段兄有此雄心壮志,必定前途无量!”顾怀清笑着打趣道。
段明臣失笑道:“贤弟太谦虚了吧?愚兄在你这个年纪,还在跟着师父习武。你将来之成就,必然在我之上啊!”
段明臣说的也是实话,像顾怀清未满弱冠之年当上东厂第二把手的,也是绝无仅有了,比起人家十年寒窗考科举,做太监真是一条飞黄腾达的捷径,不过付出的代价也异常高就是了。
两人正互相打趣着,跟随蒹葭走出依庸堂,来到莲池旁边。
耳畔响起一阵清脆的铃声,接近着,学生们鱼贯而出,原来是散课了。
段明臣和顾怀清坐于莲池畔的大石上,池边有几株樱花树,雪白细碎的花朵开得正烂漫。学子们说说笑笑的经过樱花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