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四 王进士的心路历程(2 / 4)
时期确立的“路引”制度是由出发地进行管理。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间,凡是会产生大规模流民的地区,其地方官府的控制能力肯定已经非常低下,社会秩序也早已紊乱。 在管理上肯定是力不从心。
而短毛的这种“暂住证”制度却是在人员流动地终点进行管理,能够接受外来人员的地区,官府的实力肯定比较强,社会也比较安定,控制起来更加容易。
王璞原本想要建议在大陆各地都实行这种制度,不过经过深入了解以后。 他发现这种制度看起来简单,真要实施起来还挺困难。 关键在于——申报和记录将产生大量的文书工作,这就需要大量识字的文员来进行处理。 短毛能够用非常恐怖的高效率成批成批教导他们手下识字,但明政府却反而做不到这一点。 大明朝读书人不少,可凡是读了书的无不想着科举当官,很少有人愿意作这些普通而繁琐的档案管理工作。
经费方面也是一个问题,短毛可以养一大帮子人什么都不干,每天就这么抄抄写写,可明王朝却养不起。 王璞跟这群短毛相处时间长了,也渐渐习惯用数学方式来思考问题——他在写报告地时候大致算了算所需人员的工资。 最后很沮丧的发现哪怕是按最低俸禄标准。 官府也肯定拿不出来。
所以最后王璞只能提议:可先在京师和南京两处实施此法,至于相关原因和措施则足足写了四五十页纸。 交上去的报告比一本书还厚。
到最后朝廷有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这个不清楚,但他王介山在吏部倒是得到了“干练有才,思虑周密”的风评——当然是在叛逆帽子被摘掉以后。 再加上他本身又是正宗进士出身,底子足够硬,对他日后在官场上地升迁就很有帮助。
不仅仅是王璞一个,明朝吏部的官员们甚至渐渐发现:凡是从短毛那边出来的官儿,其办事能力都不错。 所以到后来,他们甚至有意识的利用短毛来培训官员:把那些觉得有前途,或者打算培养的目标安排过去当官儿,时间也不用长,半年左右就能出炉。 哪怕是一些原来比较迂腐,或者不怎么通世事的书呆子型官员,在被打发到短毛控制区待上一段时间之后,头脑也会变得相当灵活变通,行政能力也都有了极大提高。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大明崇祯三年的最后一个月,或者说,公元1631年的头一个月,对于海南岛上的老百姓来说,是充满了新奇和变化的一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