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稀罕死人的“毛边本”(3 / 5)
林逸虽然很高兴,甚至有些小得意,觉得自己捡到了宝,可还是觉得曹一刀这么说似乎有些夸大。
曹一刀什么人,见林逸脸色不以为然,就笑道:“兄弟,看起来你还是嫩了点,不懂得这种伪装本的真正价值,尤其这种‘毛边本’的太祖著作,那价值可就更大了。”
“毛边本?”林逸脑海中翻出一个新词汇。
曹一刀得意地笑笑,“怎么,还没看出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毛边本呀!”
林逸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传说中的“毛边本”,就是这种东西。
……
所谓“毛边本“,是一种出版物版本,一般指装订成册的书籍或杂志不加裁切,使得书边不齐,毛茸茸的,洋溢着别样独特的自然朴素之美,非常别致。有的“毛边本“是让读者在买回去阅读时自己动手裁切开来的,这让读者对于“毛边本“更有一种亲切感。鲁迅是毛边本的早期爱好者和提倡者之一。
话说20世纪30年代,毛边本这种装帧形式的书籍和杂志曾经是一种流行的时尚,很受人喜爱。当时,鲁迅的《域外小说集》在初版时就是典型的毛边本。1935年4月10日,鲁迅在致曹聚仁的信中写到:“《集外集》付装订时,可否给我留十本不切边的。我是十年前的毛边党,至今脾气还没有改。但如麻烦,那就算了,而且装订作也未必肯听,他们是反对毛边的。“月11日,唐弢发表《“毛边党“与“社会贤达“》一文,他说:“我也是毛边党党员之一,购新文艺书籍,常要讲究不切边的,买来后亲自用刀一张一张的裁开,觉得古巴1951年毛边别有佳趣。“
再看这本《论持久战》的边缘,还真就像没怎么裁剪过,毛毛糙糙的,以前看了不舒服,仔细看了却是一种朴实,原始……
一本书,换了角度却看它的缺点,竟然能变成难得的优点,这可真有点邪门。
可叹,林逸读了很多唐弢的著作,也在很多淘书笔记和读书笔记中看到过关于“毛边本”的记载,可眼前放着一本,却愣是不识货。要不是曹一刀提醒,林逸估计还蒙在鼓里,以为这本书的边缘太毛糙,让人看了不舒服,甚至想要用灵气修复它---幸亏没成功,要不然,可就破坏了一本珍本好书。
怪不得曹一刀能被徐浩明点评为“二品玩家”,自己捡漏几次才刚入一品,人家老曹还是有点实力的,至少在阅历和眼力方面就比自己要强。林逸不服不行啊。
见林逸被自己一句话点拨醒了,曹一刀这才继续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