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皆大欢喜(3 / 5)
计绝对是一种痛并着快乐的享受,因为你一不留神就可能发掘出什么珍本。
可是对于那些对旧书不感冒的人来说,这种工作绝对是枯燥乏味的,比如说老黄。
黄教头的体力是三人中最好的,可是此刻他宁可挥拳打老虎,扬腿踢蛟龙,也不愿意再蹲在旧书堆中,捯饬这些破烂不堪的旧书。
但是他必须要忍着,忍着那种满身力气没处使的冲动。因为林逸要求他这么做,他就必须要把手头的事儿做好,不管是绣花还是织毛衣。
相比之下,曹一刀的耐性就没有这么好了。刚开始的时候他还很享受这种废纸堆中淘宝的滋味,可是渐渐地,想要在七八千本书中找出最有价值的,却是少之又少,他眼前已经挑拣了一大堆,不下一千来本,却连一本好的都没能挑选出来。他有些心灰意冷了,觉得这样做简直就是傻瓜撞球篮---笨蛋一个。所以他半路就请了假,尿遁去了茅厕,躲在墙角眯着眼美美地抽小烟。
……
旧书堆里,被挑选过的旧书差不多已经堆成了高高的小山堆,黄教头身边一座,林逸身边一座,老黄原先的位置半座。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逸他们又挑选出了七八本品相还算不错的旧书,其中有三本竟然还是明版本的,分别是---
明万历九年茅一相文霞阁刻本《苏东坡集》合计六册
,上等万历白棉、明代原装、初刻初印,品弱。
明嘉靖赵王府味经堂珍惜善本《诗缉》十四册36卷全,品弱。
明万历二十三年金陵书林周显刊本《山堂肆考》八册全,只是品弱。
林逸之所以对这些明版本很重视,源于现在市场上“宋元版本不多见,明版取代成新宠”的缘故。
林逸跟着德叔学过明版本的鉴别知识,知道明朝的刻书事业可分为三个时期:
明朝初期的刻本,继承元朝风气,多为赵体字黑口,纸多用白棉纸,被藏家珍视为“黑口白棉纸”本,有人认为可与宋元本并立;另外,明早期刻本的完整的是很少见的,所以如果是早期的完整印本,是很具有收藏价值的。市场多见皆是残本,残本则由于存世量的不少,特别是一些被一册分成多卷的古籍,使得可拥有系数并不是很高,除非有些特别的噱头,比如原装的皇宫的刊本,或者原装的装帧精美的经书或者孤本,传世极少的罕见之本,但价位依旧不高,具有很大的收藏潜力。
中期的明本,又被称为嘉靖本,那时翻刻宋本十分流行,特征是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