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高手(3 / 5)
神让人振奋,这也是颇让人费解的现象。
在林逸看来,汪精卫是那种典型的入错了门,干错了行的政治家,就如同历史上的宋徽宗,南唐后主那样。倘如汪只在双照楼内专研学问,吟诗做文章的话,中国也就少了一个政治败类而多了一个了不起的学问家。这使得林逸又想到了在蒋-介-石政府的素有“文胆”之称,妙笔能生花的陈布雷先生。陈布雷晚年厌倦政治用一百多粒强性安眠片结束了生命,在他死前对家人所留的遗言中说道“我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从政,以致不能自拔。政治不是什么好东西,你们不要卷到里边去”。不知道汪弥留之际可曾有这位同仁的感悟。
汪精卫一生诗作颇丰,而留下来的只有1941年在白区刊行的《双照楼诗词稿》一本。半个世纪过去了似乎国内再无重版的记录。作为一个政治家汪精卫是国家的罪人,作为诗人他依然是近现代屈指可数的大诗人。
如今林逸手中这本《双照楼诗词稿》后面就有陈寅恪为汪写的那首挽联诗,并且还有陈的印章。由此可见,这本诗词稿最早应该属于陈老先生的。甚至于那首挽联诗的最早出处就是来源于这本诗词稿---如果当真如此,那这本诗词稿的历史意义和文献价值就更大了。
……
要说这摊主老丁买卖旧书也是个心细如发的人,怎么会就没发现这本诗词稿的特殊性?
首先,这本书是他掏十万买画册时,那个败家子顺手做了添头白送的,他就没怎么在意。其次,那首诗和印章都是写在书本的后面页册内,不像一般的都写在前面扉页处,若不是仔细翻看,一般人根本就不会留意到后面有这首毛笔题诗。
也正因为如此,做了一辈子大买卖的老丁,这次硬是活生生“打眼”,被林逸捡了漏,要知道,像这种记载了可能影响文坛重大事件的珍本,往往是许多藏家梦寐以求的宝物;别的不说,单单老丁白送林逸的这本《双照楼诗词稿》,拿到拍卖场上,三十万起步,轻而易举。
……
夫子庙还是那个夫子庙,
林逸还是那个林逸。
不过那些夫子庙的老人们看他的眼神就不对了。
一个买下三十万珍本的人不稀奇,稀奇的是带着三十万现金一下子买下珍本的人。
夫子庙大笔买卖,基本上都是用卡交易,要么直接银行转帐,像林逸这么“土豪”,背着三十万来买书的,很少,真的很少。
林逸却不知道,自己无意间的一个举动,竟然引起了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