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逆转1906 > 第526章 非洲日本

第526章 非洲日本(3 / 6)

这种搞法开发效率自然不高。日本下层平民又不是傻子,没好处的事情谁愿意干啊?

再加上东非和本土距离遥远,从日本运往东非的建设物资耗时漫长,且运费不菲。从近一点儿的欧洲采购当然也可以,但是欧洲当时自己都打烂了,物资自己还不够呢,就算肯卖给日本,那价格也是杠杠的。那么利用欧亚铁路从中国卖呢?中国当然肯卖,但价格嘛,呵呵,你懂的。比欧洲的便宜一点儿,嗯,就是一点儿。这很正常,从国内运到中东不花钱吗?非亲非故的,凭啥要不卖高价?

因此在1924年之前,日本在非洲的开发并不算很顺利。直到日本革命之后,他们的非洲领土的开发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快车道。一方面是日本的社会主义新政府推出了《宅地法》,每个成年人可以领取一公顷耕地,还有减免税收等等新政策,鼓励向东非移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加入了人革联,从中东一带购买物资时,就能拿到内部优惠价,这建设成本就大幅度下降了。

最重要的是,中国也鼓励他们向非洲发展,以容纳1000万名中国移民为条件,给他们连续提供了总数十六亿华元的巨额建设贷款。当然这笔贷款的用途是定向性的,中国设有专门的监管委员会。也就是说,日本拿到这笔钱后只能用于非洲地区的开发,另外自己买自己的东西用也可以,但如果要用这笔钱进口东西的话,就只能够购买中国的产品和服务,比如和开发热带地区相关的机器和设备,还有诸如青蒿素之类用于防治热带病的药品,以及灭蚊灭虫的农药,以及相关技术支持、人员培养什么的等等。

这样的贷款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划算的。毕竟日本要用的所有东西,大部分都是从中国采购,而中国无非就是开动印刷厂,印刷了十六亿华元的钞票给他们。而日本用来偿还贷款的工业原料,也源源不断运输到中国,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由他们支付给国内企业的华元钞票,也一笔笔交到了生产这些设备物资的工厂和各大运输公司手中,然后又分流到各处原料供应商,以及普通农户和工人的手中。收入的增加让这些人购买力同样增加,这些钱又迅速流向大大小小的商场,再流等各种日用品、服装、电器乃至汽车飞机等生产企业……商品的流转就这样不停地进行着,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

事实上,中国的经济学家团队,一直认为文德嗣的钞票印得太少了,要不然中国的“鸡的屁”起码增速能突破百分之二十,如果他在房地产市场上再松绑的话,突破百分之三十估计都不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