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大逆转1906 > 第535章 太空试验田(中)

第535章 太空试验田(中)(5 / 8)

那么大。这些硅晶棒除了少数送往成品实验室外,其余被小心封装好之后,装入回返货车送回地面的实验室进行切割。当这批硅晶棒在地面一露面,所有人眼睛都直了。众人都被这些个巨大的怪物雷到半响无语。

地面的晶圆实验室很快地切割分析了这一批硅晶棒,结果发现,这批硅晶棒切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高品质的磊晶圆,生产晶圆比例很少,而瑕疵品的测试晶圆几乎找不到。再分析过轨道晶圆实验室最后总结出来的流程与损耗后得出了结论。至少在硅晶提纯与长晶方面,轨道晶圆实验室的产品良品率比地面实验室高十倍,成本则只有五分之一,因此效率是五十倍,再考虑低重力环境下四至五倍左右的生产速度,晶圆实验室很快就得出了与光纤实验室相同的结论:应尽快于轨道上建设轨道晶圆厂。而这时搞成品生产的那帮家伙也跳了出来说,轨道的环境使得集成电路和光伏电板的成本可以降低一半,良品率则增为原本的两倍,总之同样要求尽速将地面工厂迁往轨道上。

当然,文德嗣也很想,但问题是工厂不是说迁就迁的。迁厂本身还算快的,在地面把工厂设备安排封装到货仓中,再打上轨道去就好了。问题是工厂一打上去,接下来就要往上运送材料,并把成品运回地面来。但是现在的通天桥的电力却是大大不足的,一天只够跑六趟。

天宫一号的测试基地运转半年后,再顽固的人也承认,必须加大现有的通天桥投射量。一天六次货物投射,总计4320吨的货仓,或者3960吨的货物是远远不够的。是的,也许轨道上没有太多的新造建筑需求,但是别的不说,光是目前投射的几座轨道工厂群,其产能就受到材料限制。轴承滚珠也就罢了,这个数量多但是质量小,基本不太占运输吨位。但是泡沫金属和新型合金这类东西在将最初的样本送回地面分送各工厂测试后,现在全国的各种军工厂全部要求大量供应,有多少要多少,甚至连民用企业特别是汽机车厂也打听到消息来要求供应。

最初火箭组的主任工程师钱学森认为,可见的未来十八年中轨道上不会有2600万吨的运输量需求,因而对文德嗣对于收回成本的把握感到疑惑。现在他明白了,短期内确实可能不需要在轨道上建造2600万吨的建筑体。但是仅仅是送上轨道来加工处理的材料,比如说泡沫金属的制造,光是一天一班车,一年就有近二十四万吨。而看各地工厂开过来的需求书,就是一年造2400万吨他们也可全部吃下,他们恨不得把全部的钢材都换成泡沫钢。

至于那些新型合金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