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7 / 11)
知道,我为何拜你吗?”
他指着后面长长的运送书籍的车队说道:“我拜的不是昭姬一人,而是拜谢昭姬送来的这些书,更是拜谢为了保住这些书做出了努力的伯喈先生啊,若无伯喈先生与昭姬,这些书籍恐怕早就在洛阳的大火中毁于一旦,这将是整个民族的百年之痛,伯喈先生做了一件让人尊敬的事情,不仅仅是福泽当下,更是功在千秋,昭姬还认为自己当不起我这一拜吗?”
蔡琰此时已经忍不住湿润了眼眶,曹操这番话正是她最需要的认同。
蔡邕是被王允以不光彩的罪名处死的,而因为王允是当时诛杀董卓的英雄,蔡邕却因为怀念董卓被他杀死,这将会是蔡邕一生的污名,便是千百年后人家也要说蔡邕大概是收了董卓太多的好处,因此直到董卓死了还在怀念他。
这样的罪名哪里是蔡邕能够承担得起的呢?
蔡邕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保住性命,更是为了保住这些珍贵的书籍啊。
否则蔡邕一人,何惜一死,大汉老臣的气节他也是有的。
可他死了,这些最珍贵的东西又要怎么办呢?
纪衡看着倒是不觉得曹操在逢场作戏,因为蔡琰确实送来了青州最急需也是当世最珍贵的东西。
这些年青州虽然兴办教育,人家说起来也说青州的学风快要赶上贤才辈出的颍川了,可实际上作为青州主管教育的官员,纪衡知道并不是这样的。
青州的底子太薄。
颍川有荀氏钟氏这样的世家,更有几乎不胜枚举的名士大儒,青州有什么呢?
青州今日的风光其实是靠着那些新兴的科学支撑起来的,如果真的说到经学典故,青州是远远比不上颍川的。
也不是没想过要改,这些年他们也从各处收购书籍,但这是远远不够。
蔡琰却送来了当年藏之于洛阳皇宫的书籍,这难道不珍贵吗?
而除了这些,那些天文地理山川图志农耕铸造类的书籍更是能够让青州快速发展的东西。
如今各家手里用的最多的技术还是从民间搜刮来的,但实际上各项水平是远不如当年洛阳所藏的。
至少纪衡就能看出当年由官府精心所制的那些东西,水平到底有多高。
那是青州远远达不到的标准。
纪衡固然是给青州开了金手指,但他并不是样样都通,毕竟他是叫纪衡不是叫龙傲天,否则他还干什么一再扩大青科院的规模,联合糜竺从大汉各地搜刮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