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为难(7 / 7)
想要升官,通过他自己的总结,主要有几个途径。
一是看政绩,他现在还不算是正式的官员,只能老老实实地适应官场规则,很难做出什么政绩。这个略过不提。
二是树立自己的形象,比如说孝子等道德楷模。这方面,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包拯。
顾青云最近在看宋史方面的书籍,他看完包拯的生平,觉得很有意思。
包拯中进士时已经二十八岁了,可他中了后没有去当官,反而辞官回家,说要赡养父母。等到他父母相继去世后,守丧结束此时他孝子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大家都知道他这种行为,对他很有好感。毕竟这种孝举是符合当时的道德标准。
于是,在父老乡亲的劝说下,包拯勉为其难出仕,第一个官职就是县令。当时他已经三十六岁,可他有政绩,当县令时做得不错,最后升官很快。
顾青云看到这些资料时,才真正了解包拯这个人,大为惊讶。
虽然他知道有这种方法,可他不会去运作,而且也来不及了。
除了有关系外,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展露自己的才华。这方面大家都在努力,尤其是皇帝偶尔驾临翰林院时,更是大家展示才华的最好机会。可惜皇帝来过几次,都是正副主官接驾,他们这些人都没机会近身。
顾青云觉得除了这种方式外,还可以向外界展现出自己著书立传的才华。本来那本游记他是寄予厚望的,虽说是用了笔名,可一旦仔细推敲,还是可以知道这是他写的。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没掀起什么水花。
而且游记不算有说服力,可写什么经注之类的,他又不感兴趣。他现在最想的反而是写出一本算学书,内容不用很深,主要是写给刚启蒙的人看的,或者说,是写给要考秀才的人看的,里面还会引进阿拉伯数字。
虽说现在没有闭关锁国,可和外海的交流还没有繁荣起来,在京城的外国人都非常少,顾青云得等待机会,找到一个精通数学的外国人,通过交谈后,他才能把这本书写出来,现在在积累中。
否则别人肯定会好奇自己怎么会懂得这些新的符号。
所以书先写,但不能发表出去。
翰林院的日子过得很平静,一转眼,两年多的时间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