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恩旨(三更)(3 / 4)
有限,这些宗室子弟将会给大明财政带来巨大的隐患。
虽然永乐帝力推削藩,削掉了除了自己亲生儿子汉王和赵王以外藩王的兵权和政权,但李云天认为洪武帝用诸王屏藩中央的思路并没有错,
因为皇族子弟是皇帝对抗外臣的重要力量,只是洪武帝给与了那些藩王太大的权力,使得那些藩王足以自立对抗中央。
再者说了,自从永乐帝削藩后各地藩王宗室就陷入了骄奢淫逸中,不仅每年消耗了大量财政,而且由于永乐帝对宗室子弟采用了宽容的态度,使得他们在封地内仗势欺人,大肆吞并民田,严重扰乱了当地的治安。
李云天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趁着京师讲武堂成立向宣德帝谏言,指出如果依照现有的皇室子弟的荫俸体系,百年之后不仅那些宗室子弟的俸禄将成为大明税赋的一个重担,而且也会机会宗室子弟与平民之间的矛盾。
故而,在李云天的提议下,宣德帝对皇族的政策稍加改变,允许一些皇族子弟通过武举入仕,讲武堂毕业后担任新军的武官,尝试解决宗室子弟给大明带来的隐患。
对于大明宗室子弟来说,宣德帝的这道恩旨无疑是天降甘霖,使得他们看见了入仕的希望,再也不用再封地混吃等死。
因此,除了汉王外,各地的亲王对此是积极响应,纷纷派出除了世子以外的嫡子或者嫡孙前去讲武堂受教。
虽然这些嫡子和嫡孙拥有着郡王或者镇国将军的头衔,身份尊贵,但并无实权,也不能离开封地,倒不如来讲武堂博一个好出身,以进入仕途。
而勋贵们的反应则显得有些冷淡,毕竟他们的子弟都能荫受军职,根本不稀罕进讲武堂。
不过,既然宣德帝特意下了一道恩旨,那么大多数勋贵还是要给宣德帝这个面子,除了张昊和牛世豪等与周征相好的勋贵派去了嫡子外,其余人派的都是庶子。
也有没有领宣德帝恩情的人,由于宣德帝的恩旨并没有明令每个勋贵必须要派子弟进入讲武堂,在加上种种其他原因,鲁仲乾和冯长安、龚魁等与汉王交往密切的勋贵都没有派家中的子弟进入讲武堂。
按照李云天的设定,皇族和勋贵子弟每年进入讲武堂的人数是一定的,按照勋贵人数、大明亲王和在京郡王的数量进行统计。
其中,如果有勋贵没有派子弟进入讲武堂,那么由此而空缺出来的名额由其他勋贵派出子弟进行文考和武考,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补录。
皇族子弟的人数如果有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