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执宰大明 > 第485章 独霸天下的造船业

第485章 独霸天下的造船业(3 / 4)

间要用铁钉固定,不经拉扯,所以要选在靠江的地方建造船厂。

建造郑和宝船时,先要堵住船坞与长江之间的闸门,当船坞里建好郑和宝船后,等潮水来时再打开闸门,引进江水把船舶漂出去。

从船坞的长宽来推测,当时建的郑和海船已经能达到四十多丈长、十八丈宽。

船厂的督造官员中除了一名专职造船事务的工部郎中外,还有员外郎、主事、提举,帮工指挥等官员,仅仅下设的厢长、作头等低级班头就将近百名。

为了造出足以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造船制舶的工匠由朝廷从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及江苏等地的工匠中调来,分工细致,协同合作,下编四厢,每厢分为十甲,每甲设甲长,统管十户:

一厢分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分为船木、铁、缆匠;三厢为艌匠;四厢分为棕、篷匠。

另外,船厂里还有内官监匠,御马监匠、看料匠、更夫、桥夫等人员,有着一套无比庞大复杂的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明初的造船业十分发达,民间造船厂主要生产小型的****船只,大船的制造由官府主导,其制造工艺和技术稳居世界造船业的龙头地位。

除了南直隶设有龙江船厂外,大明还在福建的福州设有五虎门船厂,广东的新会设有东莞船厂,其他的地方,如太仓、临清、直沽、辽东吉林等地也都设有造船厂,造船的种类有海上远航用的大型海船,也有海上或江河作战用的战船,以及运粮的浅船和航行在江河的快船等等。

在大明的诸多船厂中,排在第二位的自然就是福建福州的五虎门船厂,其设立是洪武皇帝用来防御倭患,专门生产对抗倭寇的海船――福船。

《明史?食货志》有过记载,说福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阔,昂首尾高,舵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砣床。中为四层,最下实土石,次寝息所,次左右六门,中置水柜,扬帆炊爨皆在是。最上如露台,穴梯而登,傍设翼板,可凭以战,矢石火器皆俯发,可顺风行”。

而广东新会的东莞船厂则排在第三位,制造的“横江船”和“乌槽船”也是海上的战船,名为“广船”,船体的灵活性和坚固性超过福船。

至于其他地方的造船厂,生产最多的自然是江河湖泊中的运输船只,毕竟明初的时候以内陆河流的船业为主。

尤为重要的是,永乐帝迁都北京运送粮食的漕船需求量大增。

运粮的漕船分为两种,一为遮洋船,一为浅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