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0章 双刃剑(2 / 4)
南京三法司来的官员也都是堂官,分别是南京刑部左侍郎潘兴民、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张韬和南京大理寺左少卿秦克。
与北京城的中央衙门,南京城的各大衙门都进行了精简,除了各部院的主官外,堂官只保留左职,没有右职。
虽说南京各大部院的权力比不上京城各大部院,但各部院堂官的地位却一样,南京部院堂官可以行使京城部院堂官的权利。
李云天之所以让南京三法司参与此事,就是为了形成三法司会审的局面,如此一来也就将两淮盐道的案子给坐实了,而且有南京三法司顶在前面的话他的压力也会小上许多。
随着宣德帝搁置了洪熙帝迁都回南京的各项事宜,朝中的文武百官已经清楚宣德帝不想再把京城前往南京,故而南京各部院逐渐受到冷落,其权势大不如前。
单就两淮盐道一案上来说,除了南京户部外,南京三法司的并没能从中捞上什么油水,毕竟他们既不管盐道的事务,手头上又没有什么权利,两淮盐道的人吃饱了撑的要去巴结和打点他们。
如此一来的话,南京三法司也就没有涉及到两淮盐道的案子里,这样一来待李云天对两淮盐道施以雷霆手段的时候自然不会被南京三法司阻碍。
正相反,为了表明自己的存在感,南京三法司的堂官们十有八九会落井下石,刻意搞大两淮盐道的案子,届时正好让李云天来收拾残局。
值得一提的是,宣德帝虽然终止了迁都南京的各项事宜,但是却并没有明说不迁都南京,毕竟洪熙帝驾崩前特意嘱咐身边的重臣要迁都回南京,而且北京城的各部院衙门的印章也都有了改变,前面加上了“行在”二字,意思是天子巡行所在之地。
例如,刑部的打印上本来是“大明刑部”,现在则变成成了“行在刑部”四个字,与南京的“南京刑部”相区分。
由于洪熙帝迁都南京的遗命,宣德帝不可能公然反对,因此便采用了这种形势将京城留在了北京城。
直到正统帝即位后,大明的京城才真正确定了下来,正式定都北京,结束了宣德朝大明无京师的局面。
可以说,南京三法司介入此案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两淮盐道在私盐一案上掩饰,又能将其置于万劫不复之地。
身为两淮盐道巡盐正使,李云天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在扬州城的一家酒楼设晚宴给陈文仁和潘兴民、张韬、秦克接风洗尘,扬州知府陆兴和两淮盐道转运使张盛陪同。
虽说被漕运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