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4章 国子监的变革(4 / 5)
由于同在京城的缘故,讲武堂对京师国子监产生了甚远的影响,经历了最初的鄙夷和嘲讽后,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在与讲武堂学员的接触中逐渐意识到了讲武堂所授学科的实用性。
因此,越来越多的监生一改排斥的心理,私下里前往讲武堂听课,讲武堂的一些书籍也开始在国子监流传开来,不少国子监的监生甚至放弃了文举而考新式武举,最后成功进入了讲武堂六大学院。
说起来,京师国子监之所以能这么快就从排斥讲武堂到接纳,与原翰林学士李清正有着莫大的关系。
李清正当年在洪熙帝生病期间进谏,进而触怒了洪熙帝,在李云天的斡旋下李清正得以保全性命,被贬往交趾任职,结果还没等他离开京城洪熙帝就突然驾崩,使得外界认为是他气死了洪熙帝。
宣德帝继位后,本想处死当众冒犯洪熙帝的李清正,是李云天为李清正求情,李清正才得以留在交趾。
李云天平定交趾叛乱期间,李清正因功得以升任交趾布政使司左参政,协助李云天处理交趾政务,进而钦佩李云天的为人,两人进而化敌为友。
交趾平定后,李清正被调回京城担任礼部左侍郎,不过他仅仅在礼部左侍郎上待了一个月就向宣德帝请辞,以身体无法承当礼部繁重的公务为由,向宣德帝请旨,想要调任国子监为国培养人才。
宣德帝见李清正心意已决,故而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以礼部左侍郎的加衔担任京师国子监的祭酒。
李清正就任国子监的祭酒后在京师国子监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力排众议在京师国子监引进了讲武堂的新式学科,例如算学、物理和化学等等,结果出人意料地受到了监生们的欢迎。
对于京师国子监的监生们来说,这样一来他们无疑多了一条出路,如果文举不中的话还能考武举踏入仕途。
毕竟,会试每三年才有数百名进士,很显然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无法金榜题名,而新式武举的录取的人员则要多得多,讲武堂六大学院每届可录取两三千人。
尤为重要的是,很多监生对讲武堂的算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非常感兴趣,使得他们有了一条全新的人生方向。
事后,人们对李清正放弃堂堂的大明礼部左侍郎而去国子监担任祭酒的原因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为了报答李云天的人情,有人说他是受了宣德帝的密旨,还有说他是被讲武堂的新式学科所打动……
其实李清正为何这样做已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给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