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惊悉真相(第二更)(3 / 4)
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一路行来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抬棺木的扛夫皆身穿孝服,都是人高马大之辈,分三班每班一百二十八人轮流抬送。
另外,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
如果细算的话,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京城到天寿山宣德帝的景陵有百余里的距离,因此每隔一段路程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而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值得一提的是,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德九年,宣德帝预感到自己的病情难以康复,于是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于宣德九年(1435年)六月十五日正式动工。
内廷太监沐敬、丰城侯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朱勇、新建伯李玉、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
宣德帝出殡的时候,景陵只不过把安葬他的墓室修好,其他的配套设施还未完工。
历史上,宣德帝的景陵于宣德十年修建,一直到天顺七年才修建完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
景陵修建完毕后,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三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
陵宫朝向为南偏西,占地约两万五千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李云天夹杂在太仆寺送葬人员里面,脸上的神色无比哀伤,按理说他现在的身份是平民无法参与送葬,不过为了尽君臣之谊他还是要送宣德帝最后一程。
出城十里后张太后和孙皇后停了下来,领着后宫的女眷在此拜别宣德帝的灵柩,灵柩将由朝臣们护送到景陵下葬。
由于行程缓慢,故而五天后才抵达景陵,在太师张辅的主持下众人叩拜宣德帝的灵柩后将其送入陵墓中,宣告着大明一个时代的结束,以及新时代的到来。
二月初七,送殡的朝臣们相继赶回了京城,休息一天后将要参加二月初九在太和殿举行的大朝,届时将商议太子的登基事宜。
二月初八,山海关总兵、诚勇伯薛义赶来了京城。
与以往不同的是,随同薛义前来的还有五万山海关守军,原来孙皇后以太子的名义用钧旨从山海关调兵前来,连张太后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