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执宰大明 > 第1198章 精兵简政

第1198章 精兵简政(2 / 4)

官人数都有着严格的定制,通常来说正七品的县令一人,正八品的县丞一人,正九品的主簿人数不定,分掌粮马、户籍、征税、缉捕诸事。

其中,县丞和主簿都有着各自办公的地点,称县丞衙和主簿衙。

县衙还有正八品的儒学教谕一人、正九品的训导一人,掌训迪生员及学政各事。

从九品的巡检司巡检一人,设于县里的边远要害之地,掌捕盗贼,诘奸宄。

剩下的就是杂职官,例如医学司、阴阳学司、僧会司司、道会司的主官。

另外,掌邮传的驿丞、掌河闸启闭事宜的闸官、掌典商税的税课大使、管仓庾的县仓大使、掌收渔税的河伯所官等视当地的情形而设,属于不入流的杂职官。

职官、佐贰官和杂职官属于朝廷命官,是不折不扣的官员,享受着朝廷的俸禄。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县衙的官员其实并不算多,真正使得县衙显得人多势众的是下面的吏员和差役,说白了就是县衙六房的办事人员和三班衙役。

按照职责的不同,县衙六房的吏员有四种称呼,即书吏、承差、典吏和攒典,虽然有四种名称,但府州县的吏员都可通称“典吏”,其各房首领称之为“司吏”。

其中,府州县首领官、佐贰官、属官所配的吏员称为攒典。

县衙各房吏员的首领除了被称为司吏外还可称为经承,或以各房之名冠之,称他们为吏书、户书、礼书、兵书、刑书何工书,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通常来说,县衙各房的书吏,也就是吏员,加起来有十余名,一般不超过二十人,各房的配置为一司吏、两书吏。

必须指出的是,吏员不是官员所以没有品级,按照古代的规则或“选于民而充之”,或“役五年而更”。

由于吏员通常是衙门里的人,掌握有实权,油水丰厚,因此很多人通过纳粟或者贿赂来获得吏员的职务。

作为衙门的文职办事人员,按照规定吏员们应该依靠领取纸笔费、抄写费和饭食费来维持生计,不过因为他们掌握着县衙的实际权力,故而收贿受贿、中饱私囊以补收入之不足。

因为县衙里的官员属于朝廷的流官,每隔几年就会调任他处,再加上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精于文章但荒于理政,需要依靠那些熟悉民情、精通律例、懂得公文格式和官场决窍、擅长处理衙门内部事务的吏员们做事。

这也使得衙门里的吏员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堪称衙门里的实际统治者,瞒上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