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章 内廷制衡(2 / 4)
因为各种原因逃离本土的百姓。
圣旨云:各处逃民先因水旱窘于衣食,又为官府科敛太甚,不得已流移外境,朝廷屡下诏原宥其罪愆,命其听令报籍。
近闻有司虑有逃民迁徙无常,遗下税役,使平民受牵累,不容其报籍。其中有愿回原籍者,又以久离土著,恒产无存,公私逋负缠结,不能容身,以致辗转流徙,安养无由。
限半年之内,愿报籍之逃民悉听其报籍,务必安插得当,仍免役三年。
愿复业者,官记其名,秋成遣之,如例优恤,公私逋负悉令免除。军匠囚徒在逃者,首先免其罪,罪重者奏闻末减。
若辗转观望,不顺招抚者,可以发遣充军。军匠囚徒不自首者,远边充军。有窝藏者,连罪不宥。
对于正统帝的这三把火,李云天当然持支持的态度,因为这正是出于他的手笔,其目的是整顿吏治,安抚百姓。
随着正统帝的亲政,紫禁城内务总管一职也柳暗花明,正统帝以金英年老为由让其卸任内务总管和司礼监掌印太监的职务,升任宋大山为紫禁城内务总管,金英为内务副总管。
至于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职,由原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振担任,金英退而求其次成为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
原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东厂厂公王瑾则派往南京,成为南京守备太监,取代王瑾的宦官是从南京调来的南京宫廷内务总管鲁荣,担任司礼监次席秉笔太监以及紫禁城内务副总管。
这出乎了外界的意料,谁也想不到正统帝会从南京调来宦官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
鲁荣与宋大山和王振也是老相识了,当年宣德帝以太子的身份待在南京城时三人就认识,只不过鲁荣没能随宋大山和王振护送宣德帝前去京城登基,故而也就留在了南京城,经过一番摸爬滚打后坐上了南京宫廷内务总管一职。
让鲁荣担任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自然是李云天的主意,李云天向正统帝建议,应该学宣德帝一样平衡内廷的势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内廷牢牢地掌控在手里,使得内廷为皇权服务。
正统帝虽然信任从小陪着他一起长大的王振和宋大山,但更信赖李云天这个自幼便教导他的老师,无论宣德帝还是张氏太皇太后,乃至现在的孙太后都对李云天无比的信赖。
故而,正统帝接受了李云天的这个提议,把鲁荣从南京城调了过来,给内廷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
由此一来,鲁荣就能够对王振的权力形成制约,使得王振无法再随心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