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瞒天过海(三)(2 / 3)
“唔。”
滁州城外琅琊山,淮军驻地。
滁州,“郡起元徽、州建大同、名始开皇、文扬庆历、开天首郡、逾史千年”。古称“涂中”、“永阳”、“清流”。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滁州最有名的当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欧阳修专门写过一篇千古《醉翁亭记》的醉翁亭了。“蓬莱之后无别山”美誉的琅琊山上,煞风景地驻扎着淮军的大营。
“环滁皆山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在醉翁亭里头悠然响起,后头站着两个劲装的侍从警觉地环顾四周。
“啪啪啪。”后头走过来了一个穿着三品服饰的胖子,拍着手叫好,那个在醉翁亭里头念着欧阳修的千古名篇的年轻男子停下了念诵,转过头来瞧着走近的胖子,笑眯眯地拱手施礼。
“少荃兄高才啊,这首《醉翁亭记》念得是澹然清越,隐隐是有出尘之意,我这滁州府里头出来的俗人,到了这里听到了少荃兄的清诵,却也神清气爽了起来。”那胖子正是安徽布政使参政,布政使衔,原来的庐州知府王金智。
李鸿章请王金智在醉翁亭内坐下,亲兵送上来了茶水,“王兄过誉了,我这不也是新到琅琊山,附庸风雅而已,比不上王兄在滁州府统筹安徽兵马粮草,日日忙碌呀。”
王金智摆了摆手,一脸的春风得意,“少荃兄那里说的话,我这不就是淮军的后勤大总管嘛,在滁州府之中就是帮着你少荃兄打工,那边皖西由着江巡抚自行筹集,圣旨的意思是要我专办江北军务供需,如今这江北大营没了,那那边我自然也就不用去费心了。”
李鸿章微微苦笑,“说到这江北大营,在下的老师,还特意为了江北大营覆灭的事儿来信询问于我,言语之间倒是有觉得在下自保的意味太浓厚了,在滁州观望乌衣镇德兴阿的部队被发逆击溃而不救。”
“说到此事,我倒是还是阵阵后怕。”王金智摇了摇头,不以为然,“滁州府到底不比庐州府,这里地近江南,民风疲软的很,上次大人你想要出兵试试看发逆的成色,没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