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明末称雄 > 第531章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第531章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3 / 4)

因为它有文化。

所以我们知道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国家不怕亡国,亡了国还有办法复国,如果文化亡了,则从此永不翻身。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夏朝虽然亡了,但夏朝的文化,一直流传下来。

题目:材料中的文化一说,耐人寻味。请你依据自己的心得理解,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给定材料,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字数一千以上。

这道策问以论语中的一句圣人言做为题目,考的却是华夷、文化这样的重要内容,很有考点。这也算是整个试卷里,唯一还算让他满意的地方了。

可除了这道题,其它的都考的是些什么乱七八糟啊。

刘钧看出了礼部尚书的心思,道,“你们回去后好好研究下这张卷子,今年的乡试、会试都要按此卷出题,绝不允许再考八股制艺。你们可以适当的加一些圣人经典考题进去,但只能最多点到试卷分数的三成。”

不顾这些礼部官员们的惊讶,刘钧继续道,“今年科举,乡试,按省划片考试,各省乡试今年资格考试即科考录取数为六万人。”

此时全国的生员也就是秀才大约有六十余万,秀才们参加乡试之前,得先参加科试,也就是乡试资格考试。须取得乡试资格,才能参加乡试考举人。

现在刘钧给出一个科试录取人数,六万,意味着科试的录取率为百分之十。

“今年各省乡试总录取三千人。”

这意味着今年将产生三千名新科举人,这个数字远高于明朝历届,一般明朝时每届录取的举人也就在一千四五百人左右,刘钧直接翻了一倍。但六万人中录取三千人,这是百分之五的录取率。

全国录取三千名新科举人看起来不少,但刘钧又加了一条,这些录取名额按省划划分,每省百余人。

这样一来,如东南的那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大省,如浙江和江北江南江西福建诸省,就会很吃亏。因为三千个举人名额是平摊到各省的。

不过考虑到现在省份比较多,好多新设的省根本没什么人,因此刘钧把全国划为分七大考区。

分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南七大考区。每个考区有四百余个名额。

“今科会试,将录取六百名进士。”

今年乡试会新录取三千名举人,但原来考上的举人,也会继续参加考试,因此会试参考的举人会很多,最少也有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