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开放(3 / 7)
试会元以及殿试状元,名动天下,兼之与他同考的四位弟弟也全都中得进士,因此黄家五兄弟一门同登第,黄宗羲连中三元夺状元,成为如今天下正热议的话题。
黄宗羲连中三元成为状元后,立即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修撰,这是个正七品的官职。
顾炎武顾继坤和陈百史陈名夏两人,也都是复社领袖,这次分别被钦点为榜眼和探花,他们两个同被授为翰林院编修,正八品官。
这也是一甲的特别待遇,一甲只有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三人按惯例都是直接进翰林院,明朝时称之为观政。
明代时翰林院的官员具有两重意义,一是做为参预机务的内阁成员。内阁成员称大学士,因而内阁与翰林院为一而二。二而一的机构,这也是晚明时只有翰林出身才能入阁的由来。自成化后,不但内阁,连六部长官也都形成了必由翰林官充任的潜规则。
明代的翰林院也包括了唐宋时代的秘书监、史馆、著作局、起居郎、舍人等职责。
翰林院也是极尊贵的。
不过到了大汉朝,虽然各种部衙名称都是沿用明代,但职责上却已经大变了样。就如内阁大学士从过去的五品到了现在的一品。翰林院的职责也大为改变,如果说司礼监现在成了皇帝的宫内办公厅秘书处,那么翰林院现在的职责则成了皇帝在宫外的秘书机构。
相比起来。司礼监的职权更重,他们随时随地的为皇帝服务,而翰林院也内阁完全分开,承担部份秘书事务,他们的明确职责则是掌制诰、史册、文翰之事,并且还有考议制度,详正文书,备天子顾问的职责。
因此他们其实也是相当清要的地位。
虽然如今大汉朝中格局改变,再没有主六部和进内阁必先经翰林的旧规矩了,可毕竟按新制。普通的举人中了进士后,得先去京师大学进修四年,包括两年读书。两年部衙和省府衙门实习经历,才能正式授官,一开始也只能从八品官当起,得先到县里做佐贰官做起。
而一甲三名,不但能得到状元等巨大声名赞誉外,他们还能直接进入翰林院,状元一进去就是正七品,榜眼和探花也是直接就是正八品,这比起其它的进士们。等于就节省了四年仕途时间,何况还是直接从最清贵的翰林院开始做起呢。
这伙士子。却正是黄宗羲等人。
一甲三名都在这里,黄宗羲、顾炎武还有陈名夏。此外还有同科进士夏允彝、徐孚远、黄淳耀、杨廷枢四人,这四人也是如今复社的领袖,都是文采斐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