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下海潮(2 / 7)
一察。四品以上官员考察后,或升或黜,由皇帝亲自裁决,五品以下的退休、降职、免职和革职各有不同,也称为内计。
有内计当然也是外计。
外计就是专门考察地方官员,也称为大计。在明朝时,京察是由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联合负责主持。
这种考核制度本质上当然是积极的,京察把考察的不称职官员共分为年老、有疾、罢软无为、贪淫、酷暴、素行不谨、浮躁浅露、才力不及八类,其中年老有疾强者退休,罢软无为、贪淫酷暴者革职为民,素行不谨者免职,浮躁浅露、才力不及者降一级外调。
考察的方式,则是采取向部院发出访单匿名考察,完成后由内阁票拟去留,或者发还各部院重审议定,最后造册奏请皇帝裁决,将察疏下发。在京察结束后,言官对留用官员的弹劾,则称为拾遗。
因京察免职的官员,不得再叙用,而被言官拾遗所攻击的官员,一般也无人有幸免。
不过从万历时期开始,京察就变质了。京察开始成为党争工具,东林、三党三大派系相互倾轧,势如水火,直至明亡。
晚明之时,内阁辅臣以尚书衔兼殿阁大学士,掌握票拟批答的权利以协理朝政,地位在六部之上。
而内阁辅臣再掌管吏部兼领铨选,那就与前朝的宰相无异了。因此到了后来,明朝特别规定吏部尚书不入阁。
但在明朝的京察制度里,虽然由不入阁的吏部尚书与左都御史联合主持京察,可最终还是要送到内阁票拟决定去留,尤其是当时不论是都察院还是六科,还是六部,其实都算是在内阁的领导下的,因此京察最终才会变成了党争工具。
大汉现在要两年一考,包括京官考察和地方官员大计。刘钧可不希望最后这个官吏考核,成为了朝中官员相互结党攻击的工具。因此,这第一次的考核就极为重要。
不把考核的职责交给某一部衙,而是每次考核从各部衙中抽调人员,组建一个专门独立的临时性考核组。
考核的流程,则是官员先写述职报告,自陈政事得失。同时,调查组通过明方和暗察对官员的政绩、操守等做调查,同时该官员任内的上司、同事、下属,也都需要写一份关于该官员的报告,还要调查他任内的帐目、以及私人的财产,按刘钧的意思,最后还要进行公示,公示他的任职得失、财产数量等等,公示期内,对所公示的内容有疑议的,可以检举。
总的就是分为三步,自述,包括上下级以及共事同僚们的评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