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我要做皇帝 > 第两百八十三节 五铢钱!(1)

第两百八十三节 五铢钱!(1)(9 / 13)

任何一个后世,上过中学,见过世面的人,都能一眼就看出,这个时代的经济和金融被人为的畸形限制了。

当然,想要让西元前的人理解并且知道后世的经济学,这无疑是一个地狱级难度的任务,基本没有可能成功!

但这并不妨碍天子刘启也疑惑和困惑起来。

他隐隐约约也摸到了些什么不对的味道。

这个世界也就只有儒家那帮人中的顽固和保守分子才会以为世界跟三代时一样,没有变化。

事实是,整个汉室正处于青铜时代迈向铁器时代的关键节点,汉家文明,也从蛰伏走向强盛和发达。

此时,不拘种种新技术和新发明层出不穷,就连社会制度也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的关键时刻。

一如一八四零年后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

汉室也是如此,自白登山之围后,汉匈并存,匈奴甚至强于汉室。

为了维护华夷大防,也为自己的江山万万年。

不管刘氏愿意还是不愿意,这个政权,都必须开明向上,不断进取,不断思索,不断改革。

是以在这个时代,诸子百家也好,三公九卿也罢,甚至就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在不断的寻求着自我的改变和突破。

假如不这样的话,不能强大起来的话,人人都知道,一旦匈奴打进来,大家就都要被发左袵,去山里当野人了。

在这样的局面下,百家争辉,再一次绽放出了春秋战国后的第二次光芒。

从皇帝到庶民,有忧患意识和进取心的人,都在寻找着复兴中央帝国,实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想国的途径。

于是,只要不触及意识形态,不危机君王统治,不危害既得利益集团,整个社会对于新思维和思路,都是欣然接受的。

正是如此,晁错才喊出了‘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的口号。正大光明的打着师古的口号,行改革之势。

正是如此,后来张骞开凿西域,汉使甚至远赴遥远的安息,抵达了亚洲的尽头,看到了欧罗巴的海峡。

整个社会的忧患意识和求变之心,一点都不比一八四零后差。

而一八四零后,整个中国几乎尝试了所有可能的道理,不管君主立宪也好,民煮也罢,**也好,纳粹也好,甚至投降主义都捏着鼻子吃了一次。

此时的汉室,基本也差不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