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五节 授田(3 / 6)
难道是齐人不够勇敢和团结?
司马镶且和齐威王时的齐兵,威震天下,让列国俯首低头。
更早一些的时候,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以一国之力,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孔子赞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
这些时候的齐兵,可是团结、勇敢和精锐的代名词。
即使是到了汉室鼎立之后的那个年代,齐王田横自刎,尚且有忠臣义士五百人从死。
那为何,齐国兵和齐人,竟然会成为太史公笔下的‘怯于众斗,勇于持刺’的群体?
答案就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一头狮子带领的绵羊,最少能驱逐野狼。
但一头绵羊率领的狮群,可能连豺狼都打不过,看到狐狸就要跑!
齐国的问题的根子,出在了他的整个上层的贵族和地主身上。
这些家伙,居住在繁华富饶,物产丰富的齐地。
而且远离战火硝烟与外患。
无论任何一个方向的威胁,都不可能威胁到他们。
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是如此。
韩非子说:内无法家拂士,外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自田单救齐后,齐国就是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这个国家的贵族和上层,根本不需要担心外患。
只需要安心享受和挥霍就可以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的势力,渐渐在齐地兴盛。
士大夫贵族地主,几乎都变成了儒家的拥泵。
想当年,孔子过齐,景公欲用之为大夫,而晏子力谏不可,全齐上下,也一片反对,终于让孔子狼狈离开。
但在今天,儒家最大的大本营和最稳固的基本盘,就在齐地。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和笑话。
当然,也并不是说儒家不好。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燕赵和代北的儒生,就是骑得了大马,拉得开强弓,饮得了烈酒,杀得了匈奴的大丈夫。
但齐地的儒生么……
除了少数几个精英。
刘彻所见的,俱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只知嘴炮,而不肯务实的家伙。
他们宁肯宅在家里,宽服长袖,舞文弄墨,死也不肯去地方鞠躬做事。
他们视百工和技术为奇技淫巧,同样也鄙视一切其他诸子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