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节 雁过拔毛(2)(2 / 6)
,却禁止随意脱籍。
依照汉律规定:诸脱户籍,家长徒。
家族里有一个人脱籍逃亡,户口本上的户主就要被叛徒刑。
太宗皇帝时,车骑将军郅候薄昭也曾经写信给淮南厉王刘长说:亡之诸侯,游宦士人,及舍匿者,论皆有法。
而事实也是如此。
太宗皇帝十四年,河内郡守坐‘知亡人脱亡名数,以为保,免’。
一位相当于********的巨头,因为企图亡匿一个脱籍者,被摘掉了乌纱帽。
但在目前,汉室的情况,却并非是逃亡百姓过多,以至于朝廷不得不收紧律法,严苛打击逃亡士民。
目前,汉室国家总体上轻徭薄赋。
皇帝慷慨大方,挥挥手,就是田税三十税一,赋税永不加赋。
在实际上,普通自耕农和小地主甚至佃户,并不需要逃亡和隐匿。
因为,假如他们逃亡和隐匿在那些豪强地主名下,在实际上,他们要遭受更严重的剥削。
就像齐鲁地主那样,地主豪强不把自己的奴婢的最后一滴血榨干是不会罢休的。
更何况,著籍对普通百姓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
首先,就是可以合法的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
依照汉律规定,被登记在册的土地和家宅以及个人财产,受到国家保护。
土地买卖需要由官府作保,并登记在册。
没有人敢随意侵害和伤害他们的合法权益。
记载在石渠阁档案里的那一个个各种坐‘伤人’‘侵人民田’‘不偿人责’‘役使过律’而被一撸到底的列侯,足以惊醒大多数贵族。
至于地方上的豪强要是敢随意横行不法,那么,地方郡守一定很乐意在给自己增添一笔政绩。
当然,这并不一定。
毕竟,法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地主权贵和官僚有太多办法对抗法律了。
但总体而言,当前天下,大体平稳,小老百姓即使活不下去了,也还有路可走,无论是南下去东海郡拓荒还是北上安东,都是一条路。
官府还会统一组织,安排路上食宿呢!
至于关中就更简单了。
地主稍微苛责一些,人家就跑去上林苑了。
只要勤劳肯干,是饿不死人的!
其次,著籍还可以获得赐爵,汉家的爵位是可以变成钱的,皇帝隔三差五的赐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