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我要做皇帝 > 第一千四百四十六节 正确的道路

第一千四百四十六节 正确的道路(3 / 7)

以上的粮食供给军需。

战后恢复至今,安东又先后抽调三百万石粮食赈济难民,填补燕赵粮仓空缺。

但成本也是巨大的。

虽然,走海路,海运廉价。

但粮食到了港口,终究还是要靠人力和畜力,运往数百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内陆。

战争期间还好说,为了战争胜利,国家可以不惜成本。

但在和平时期,却不能长久如此。

况且,刘彻甚至,在未来,汉室的粮仓肯定会从北方变成南方和安东。

吴楚熟,天下足。

安东获,不缺粮。

但问题是,粮食产出来的,总得运到需要粮食的地方卖掉,百姓和农民才能有收益。

现在还好,安东基本都是屯垦团模式,老百姓种的粮食自己够吃就行了。

但未来,屯垦团一解散,大批大批的移民,看着手里的粮食卖不出去。

而内陆地区,因为水旱蝗灾等各种原因,却发生着饥荒。

粮价数百钱一石,民众易子而食。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而是事实,且就发生在汉室,发生在文景之治时期。

石渠阁的史书和档案里,就有着十数次饥荒的记录,易子而食出现了七八次。

所以……

刘彻打算,大搞基建,尤其是内河运河以及轨道交通建设。

搞基建这种事情,从来都是功在当地,利在千秋的。

后世米帝为何那么强?

因为罗斯福时期,修建起了贯通全国的高速公路、各种大型水利设施以及庞大的铁路系统、飞机场。

从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米帝几乎建造了它在后来所拥有的一切交通、水利和公共设施。

以至于,到了新世纪,米帝依然受益无穷。

而中国崛起,也与基础建设强大有关。

高速公路、铁路、高铁、机场、港口、水库、大坝……

所有的这一切,成为了中国经济的动力。

不过,在西元前搞基建,却是必须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的。

尤其是前有秦始皇,后又隋炀帝。

所以,刘彻一直不敢玩的太大。

但经过这些年的蛰伏和发展,尤其是通过在关中大搞基建,锻炼出来了一个成熟的承包体系,又通过战争,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大隧营部队。

如今的刘彻和汉室,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