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这帮人脑子坏了?(2 / 6)
和“潮流”完全是两个概念。
他的作品被人所熟知,但是没有一部作品可以堪比《最后的晚宴》,甚至跟这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大师都有着不小的差距。
那样的作品根本不可能堂而皇之地登上维也纳这个神圣的殿堂,就算登上了也不可能被世人所铭记。
这些年里,他确实努力创作,看了无数大师的手稿。
完整的、残缺的、古老的、现代的……
他都会看。
这些手稿确实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冥冥中,仿佛有种指引的力量,让他的作品越发得登堂入室。
然而!
他似乎也只能止步于此。
跟大师的距离似乎很近,几个旋律,几个音符便到了,但又似乎极为遥远,如一道拼命逾越,却无法逾越鸿沟。
然而,上帝总会怜悯那些努力想追求艺术的人。
他听到了一段段极具启发性的旋律,特别是《最后的莫西干人》与《回家》《寂静之声》……
“周洋先生,你今天有灵感了吗?”
“没有……”
“周洋先生,你今天有想到怎么填补了吗?我再吹一段,你听听,你觉得这么填充合适吗?”
“没有,感觉不太合适……”
“周洋先生……你今天有灵感了吗?”
“额,还没有……”
“那你脑海中还有其他旋律吗?”
“有好像是有,但最近有想不太起来了……”
“我们再聊聊音乐吧?”
“好的。”
约翰.威廉普斯想过的为什么一个平平无奇的导演,会突然编这么厉害的旋律和曲子!
这本身就是不符合逻辑。
他也想过为什么这个人是华夏人,而且是一位年轻到过分的华夏导演……
这更不符合逻辑。
他会抱怨、很遗憾、会嫉妒。
嫉妒为什么上帝会如此的不公平,明明是给予他作品上的恩赐,却偏偏不恩赐完整的版本,反而残缺不堪……
约翰.威廉普斯仿佛推开了一扇门。
门内充满着黄金,但是他却无法挖掘,只能看着,只能着急!
甚至有时候会嫉妒为什么上帝不恩赐给他约翰.威廉普斯,明明他才是最音乐非常虔诚的那个人。
但现实本身就很残酷。
五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