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汉儿不为奴 > 第九百二十四章 恩科取士

第九百二十四章 恩科取士(2 / 3)

出来的那批人才,在广东各地做出了成效,取得了经验后,真正能成为推行他政策的有力臂助后,他才能考虑开科举。这样即便首开的几届科举仍不合他心意,但至少有人能够帮助他去慢慢改变,而不是束手无策。最起码,在南京和一些省会城池开一些新式学堂还是能够做到的。朝堂上再提倡一些新学,重用一批新学官吏,或明或暗,种种手段之下,新学总能在重生的大明立住脚。那时,温水煮青蛙也好,强制推行也好,就不愁无人可用了。

但现在钱谦益他们突然提出要开定武朝的首届科举,且是以“恩科”名义,并获得了定武帝的首肯,郭之奇这个首辅对此事也很热衷,就是张煌言他们也纷纷上疏呼应此事,这就让周士相不能乾坤独断,再拖延此事了。

钱谦益的上疏副本周士相看了,理由很充分,说大乱之后,人心思定,此时当疗疮痍、苏民气、安天下,科举一开,自是士子归心,天下人亦能安定。钱谦益的上疏还有另一层意思,却是想通过这届恩科将江南读书人吸引进定武朝廷,这样他们就不会再对吴三桂奉迎的永历帝抱有期望。

人性为私,做了定武朝的官,士子们自是会全力维护定武朝。周士相也相信这点,他甚至敢肯定将来若唐桂再相争,最先跳出来拥护定武帝正统性的肯定是这些考了定武科举的读书人。

再三思量之下,周士相同意了开科举,传话给南都的丁之相和袁廓宇,让他们拟个科举的章程出来。并规定首届恩科只在江南、江西、湖南三省开,其他地方暂不开。时间大致定在三月先在各省开乡试,尔后由各省统一将中举士子送至南京参加会试,最后再举行殿试,选出定武朝的状元、榜眼、探花郎。至于清占区若有读书人愿意过来参加科举,各省也可予以安排。

在时间上,三月开乡试,四月就开会试和殿试,这肯定匆忙了。这年头不是周士相的前世,一两天就能坐车几百公里下去。士子们从家乡赶到县城、府城都得几日,至省城最长的能要二十多天。所以虽允许外地省份前来参加科举,但真正能参考的实际还是三省士子。

不让两广送士子来参加会试,是周士相现在将两广视为自己的实验田,不愿听他话的士子多半不是都在牢中,或夺了功名遣回乡监管,留下的都是识时务的,肯踏踏实实学新学的。这些人就算才能有限,但其态度却决定了周士相愿意重用他们。只要他们学有所成,在地方上做出成绩,周士相不介意他们中的杰出人材将来能够塞布朝堂之上。

提笔写了给丁之相和袁廓宇的书信后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