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七 贾狐狸(3 / 4)
之计。
自古善谋者,算无遗策。
一个出色的谋士应该方方面面都能考虑到,而已经年过四十的贾诩智力显然已经达到了巅峰,在诸葛、司马、庞统尚未弱冠的情况下,在这个世界上智谋能超过贾诩的已经是凤毛麟角。
贾诩之所以向吕布、牛辅献上劫营之策。绝不是脑袋一热做出的决定,而是手持雨伞伫立在城头,眺望远处的关东军大营一天一夜之后。经过深思熟虑,缜密策划才酝酿出了这么一个劫营之计。
三十万关东联军,营寨林立,绵延二十里,看上去逶迤壮观,声势浩大。但贾诩偏偏从中看出了弱点。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贾诩发现联军的寨栅各自独立。十几路诸侯各自扎下一座大寨,彼此之间相隔两三里左右的距离不等。大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架势。
而且,贾诩深知关东诸侯各怀鬼胎,很难做到勠力同心,在一方遭到劫营。情况未明,虚实未知的情况下,其他诸侯十有*不会竭力救援,最多也就是做些表面功夫。此外,连绵的春雨给联军夜间的巡防造成了麻痹心理,这样就给劫营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劫营的条件已经具备,接下来就该确定劫哪个诸侯的营寨。
倘若劫营的对象太弱,譬如刘岱、孔融、王匡这些诸侯,即便大获全胜。斩诸侯首级而还,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震慑力。而袁绍、曹操这两个关东军旗帜人物的实力又过于雄厚,袁绍麾下接近四万重兵。曹操也有三万人,劫营的人马少了根本没有太大的杀伤力,兵力多了又无法保证突然性和隐蔽性。
权衡之下,贾诩提出劫弘农王刘辩的大营。
其一,弘农王兵力较少,从营盘来看。也就是一万五六千人左右的样子;其二,弘农王的队伍才组建不久。战斗力肯定不如其他诸侯;其三,由于刘辩是最后来到战场的,所以他的寨栅扎在诸侯最外面的这一圈,最利于劫营;其四,倘若能够重创弘农王,甚至将其生擒或者斩杀,对联军的震慑力决不在袁绍、曹操之下。
综合以上各种考虑,所以贾诩向吕布、牛辅献计,趁着春雨刚刚过去之际,联军还没意识到危险这个间隙,夜袭刘营,斩杀或者擒获弘农王。
吕布只是缺少谋略,而不是弱智。贾诩把劫营之计谋划的这么周详,吕布倘若再拒绝,便是不知折不扣的智障了,显然吕布不是。
“贾文和之计竟然不在李文优之下,便是张良在世也不过如此罢了,某定当向太师力荐,重用文和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