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6 / 7)
多,谁背得快。这些都没什么,重点还是写出来的文章。
昨天徐先生又布置下了一篇功课,让他们就‘衣食足而后知荣辱’写一篇文章,三天后交出来。
曹子学熬夜写好了,今天就来看李单的。
可是差距太明显了。就算他再怎么自负,也不得不承认还是李单写得好。
李单写的是百姓能穿暖,能吃饱饭之后,才会兴百工,读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研究学问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报效国家的人就会越来越多,朝廷有了更多的能人志士,皇帝就能有更多的能人可用,政治清明,天灾人祸越来越少,百姓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循环往复,一切就越变越好。
而曹子学写的是像是曹家这样读书的人家,才能明白礼节,这些礼节可以从他们的穿著和吃的饭上看出来。相反,不读书,没有官做的百姓就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就没有礼节,当然也不可能认识到书中所教化的何为荣,何为辱。
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曹老爷,在以前他写文章和对对子时,总是习惯说一说曹老爷和曹太太。曹老爷在他口中是个完人,曹太太在他口中是个观音菩萨一样的慈悲人,连家里的下人都这样想,那些下人都这么说。
他详细的写了曹老爷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戴什么佩饰,说了曹老爷在见什么样的客人时会有什么样的装扮。这就代表了面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礼节。
家里的吃食,每一顿,每一季都有不同的变化,自家人还是待客,是曹老爷和曹太太一起吃,还是他们几个小辈一起吃都不一样,轮到过年过节,家中有祭祀就更不一样了。这也是礼。
而这些,外面的下等人当然是不会的。
他又举了另一个例子做为参照。就是他在路边看到的乞丐。那些乞丐蓬头垢面,衣不蔽体,捡食垃圾,露宿山野。
这些就是不知礼,他们没有读书,所以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不对的。
这便他文章里的一荣和一辱。
曹子学在写完后,感觉自己写得相当不错。他更想知道李单怎么写的,可是在看过李单的文章后,他只恨不得把自己的文章撕掉!
李单看着他的脸色越来越坏,书童躲在角落,生怕这个大少爷发火,他们这是住在别人家,可不像住在李家那么自在,要是这位大少爷发火,说不定他们少爷的前程就坏了。
“五爷,请用茶。”李单把茶递到他手上,顺便把他的文章从他的手里抽出来。
曹子学怒气冲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