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王财东(3 / 6)
人琢磨了半天人名单,最终选定了两个人。一个是王广田出了五服的一个族侄,要比王广田小这么二三岁,家境和王广田以前的家中差不多甚至还要差一些,大约就是孩子多地少就是国府免了田税还是吃不饱肚子,这样的家境还有一个躺在床上的长病号母亲。
另一个是本村中王广田妻子的远房堂兄,单和王广田论百年前也是一家的,这主是村中不多的佃户——租种村里王财主家的地。这个村子挺奇怪的,虽然大部分人都挺穷的,可大部分还是自耕农和富农小地主为主,纯佃户人家反而是最少的。很多佃户都是自家有几亩地但是产粮不够一家人吃嚼的,又去租种财东家的几亩或十几亩地。
这原因或许是因为纯佃户人家讨老婆不易,胆子大点的年轻时就出去讨生活——或当兵或为匪或做工或学徒,也就是有家有业的或是胆子实在太小的才能留在村里对付这些土地。
若是一般年景还好一些,这几年小鬼子和老毛子折腾来折腾去的政府一直扩兵备战,就连五月九月的短工都少了许多。这样一来,村里的劳动力就有些紧张。小地主和富农家庭,到了农忙集结也是要全家下地的并没有完全脱离生产。
这两家生活上稍稍困难,平日里也有给财东家做短工的。王广田先后去两家串了门,约定以玉米面十斤一天雇佣两个人干活,每天两顿管饭,粮食一天一结。
这个价格还是很有诱惑力两个人很快应了下来,十斤玉米面加上同等重量的菜做成菜窝头,足够家中老老小小吃上两天的,更别说自己这个大肚汉在这会还能去主家吃给家中省了一份。
只是为了这事,王广田还要去买点玉米面。家中现在只剩下两百多斤白面和一百多斤玉米面和几十斤玉米糁子了,剩下的为了买机器王广田都卖给了粮铺。也就是当时的孤注一掷,开启了这王财东的传奇生涯。
王广田不知道自己把这家庭榨油厂开在家中还有了一个好处,那就是不用交税了。县里镇里的商户都是要交商税的,这统税也是正税之一。虽然现在没了税吏,可县里镇里的商户到了日子都要将商税自己交上县里去——国府只是免了田税,并没有免统税等人家下来收可就不是这个数了。
县里负责税收的这块只剩下了一个会计和一个出纳,已经收不到农村那么远的地方了。再说也没人认为这种家庭式的小作坊有多少油水,例如村里有人家磨豆腐在村里卖豆腐的——用豆子或粮食换豆腐即可,这个利润又不大你收多少税合适啊。要向全县磨豆腐卖豆腐的人收税,最后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