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黎公公(5 / 6)
千岁倒了现在这崇祯元年的太监都还夹着尾巴过日子,可是太监终究是皇上的身边人,这正是:一个九千岁倒下去,千千万万个九千岁站起来。
就是有气节的文官这年头也不得不给皇上的家奴三分面子,何况是大名最不值钱的武官——别说太监了,就是七品知县也未必将这一个三品指挥使放在眼里——能做知县的怎么说也是金榜题名的进士。让他们看就是坐到总兵武夫还是个武夫——这也是因为还没到崇祯末年的缘故,那时候皇上杀文臣如同杀鸡。面对武将哪怕再怎么样嚣张跋扈,只要对方手上有兵崇祯也是不敢下手的——逼反了怎么办,这年头又是流寇又是鞑子的。
这位黎公公却不是信王府当年的旧人——这点事也不值得那些人来——主要是因为这是不好办就落在了刚入宫没多久的黎公公身上。
要说黎公公入宫之前还是个读书人,也写过些八股文章风评不错,只是被阅卷官批为“狗屁不通”因此连个秀才都没考上——这也是因为黎公公家穷,没钱在考试之前给阅卷官送的拜帖里面夹银子的缘故。
没错,考秀才考举人都要送银子的。而且在明朝后期几乎是明码标价——东林党人就控制了南京等地的科举考试——只有东林党自己人和花了钱的才能考进来——就是两榜进士三榜进士也是明码标价的,明朝科举制度到了这后期已经变成了阅卷官主考官们的捞钱手段,八股文好不好无所谓。正是衙门大门朝南开,没钱有才别进来。
这年头打官司固然要钱,这想当官的也不可能是赤贫。没钱的,就是你一路中了进士,也是在后补名单中要度过一段漫长时间的跎蹉岁月,然后补到一个穷乡僻壤之地去当官例如广西海南福建云南贵州等地——千里做官只为财,你不把吏部上下官员喂饱了。哪来的油水单位等你去坐啊。
这黎公公读书不成,无奈之下为了钱财只好一狠心割了那话入宫做了太监,那是天启六年的事情,那年的九千岁还是权倾天下的。
只是知道历史走向的人就知道黎公公运道不好了。天启六年黎公公净身入宫,天启七年魏阉倒台。魏阉一倒,太监集团的威风顿时扫地,就是信王府出来的旧人在这崇祯初期的几年中都是夹着尾巴做人的。
对于一帮拥有大铁船和快枪宝镜的澳洲海商,崇祯皇帝还是有些兴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最好的东西自然是应该是属于皇帝的——也就是他朱由检的。于是下诏,让这澳洲海商再来之时献出大铁船,以及献上几个造镜工匠以及造子弹的工匠——最好的话造大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