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传教难(2 / 6)
倒的老四。
天天白米饭这种诱惑对于平日里只能用地瓜秧红薯粥充饥的农户来说,还是有很大的诱惑的——明朝末年土豆红薯玉米等作物已经有种植,不过大约是种子水土不服的原因,产量远没有后世高甚至也不及原产地美洲欧洲,大家愿意种植的原因无非是这些作物不用占好地,坡地等田边地头的种上就行了。
直隶山东这一块是北方向澳洲移民的重灾区,经常是几个人回去一说,经常是整村整村的佃户都跑光了——别说那些佃户,就是自耕农以及一些小地主听说了澳洲那边的生活水平也恨不得立刻卖了地,跟着去澳洲。只是这些有产者,一想到卖地卖房这种对不起祖宗的事,还是忍住了冲动,虽然这些年年景不好,不是旱灾就是蝗灾的,可是架不住人家还是想守着这里。
真正受损失的反而是那些大地主,这些跑了的佃户不少还欠着一身自家的高利贷不说,佃户都跑了明年的地谁来种啊。虽然说这年头不缺流民,可架不住这些刚刚成为佃户的流民也经常在澳洲人的大铁船停在附近后来个全家消失。
明朝末年的地租极高,佃户往往要上交一半的收成,还要担负着国家的皇粮国税。一旦受灾就要像地主家借高利贷才能渡过去灾年,至少高达三分利的高利贷是别指望佃租农田这点收入还清的,往往一年下来交了租子皇粮国税以及还上去年的债务后,不到冬天全家就没得粮食吃了,一年下来辛辛苦苦全都便宜了别人。连年受灾的话那就更好了,只怕一家人都要成为地主家的奴仆了——若是主家不肯收那就得卖儿卖女。
不过这种趋势只是小范围的,大明朝因为是按人头收税的,这人口从来就没有摸清过。大部分地方上,在洪武年这等太平盛世之后官方注册人口数目就开始逐渐下降,少了的那些十有**是跑了。不过这人口只能少不能多,官方的鱼鳞册上多出一户来,就要多交一户的赋税,这一点下面的衙役们最清楚不过。
明末有多少人口,这个只能估计,庐山号上面的估计数字是比较保守的,认为明末至少有一亿人口,所以对于每次移民几千户那是一点心理负担都没有——这点数量对于一亿的基数才哪到哪。
明国政府从各方面也给了穿越众们不少教育,从历史书上看来,崇祯年间的明末应该是一个腐朽暮气沉沉的帝国——当然,这可能是因为被满清的文字狱骗了。现在明朝政府给庐山号穿越众的印象是,虽然这个帝国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但是学习新文化吸收新知识的做法是一点都不落人后的。
自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