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章,早有准备(8 / 11)
一些堆在地上,没有人解释,也能知道这些人好心的舍过药汤以后,又提供尽可能舒适的临时住处。
这也是袁训不出让旧庙给人的原因之一。
旧庙是哪年代的已无人知道,是那种有个院门,没有门内厅堂,一条小路走进去,就是大殿的庙宇。
大殿的两边各有几间房,是平时僧侣的睡房。经风经雨,已败落近一半。能住人而且方便保护的地方,只有大殿。
好在这殿却不小,不知道当年是怎么想的,像是钱全花在大殿上面。隔开来,太子们住一间,姑娘们睡一间,别的男人全睡在殿内。殿的中间放锅灶是厨房。
这安排不太好看,但从锅灶往旁边散开,一圈圈摆放的是湿木和湿柴。
遭水灾这事情,不但缺少吃的,干净水不容易。就是干柴禾也难得。
家人们受到烘柴提醒,把树干不劈烘上两天,外皮全干,冒雨出来搭新棚子。
袁训要是把灾民全往这里让,别说烘树干,下脚空儿也不会有。
这个举动,让再凉的心也得有个起伏吧,再埋怨袁训一行两天里不管他们的人,也有个后悔吧。
纷纷道:“我们也来帮忙。”
七手八脚的,把棚子搭好,住进数百人进去。旧庙屋檐底下的人没有撵,这一夜还有人睡在雨棚里,但怨言不翼而飞。
第二天袁训让青壮年去说话,也就容易的多。
“得按我的来……。”袁训说着,听的人不住点头。
……
又是两天过去,泥人县官觉得自己随时会倒下去,而粮食也越来越少。
本来就只搬来几天的粮食,他再省着也不会多出来。
他走到粥棚前面,嘶哑着嗓子:“父老乡亲,有句话不得不说,这几天里虽然一天只给一顿饭,但省里还没有接济过来,粮食又要见底了。从明天开始,粥更稀了,没有办法,我也不想这样。大家能行能动的,还有存粮的,还是离开这个地方吧。”
四面的目光里忽然多出来仇恨,县官心神憔悴,没有多看,蹒跚着步子回去休息。
衙役们跟一个上来:“老爷,米铺里还在卖高价粮食,咱们让他们拿出来吧!”
“你算算吧,衙门里一半的人抽去治水,就是把这一半叫回来,全衙门的人也不如几家米铺加起来人多。咱们收拾他们,还是他们收拾咱们?我几回让人去说,他们只是不听。当下我只要堤坝不再塌,管不了他们。”县官揉着眼睛,跟衙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