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超级军工帝国 > 第666章 运十,只是外表光鲜

第666章 运十,只是外表光鲜(1 / 4)

王顺义等人倒是没有再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几人一边吃泡面,一边讨论着关于明天到上海飞机厂之后的种种。也不管701所最终怎们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航空工业部跟民航总局的态度也是不算错的。虽然里面有些人是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出国,但是一旦承担下了运十的项目,这对于我们来说,将会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考验。不仅仅是资金压力,还有各种技术上面的压力。别的什么不说,仅仅是五万吨以上的大压机,就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坎,技术文件资料,这边都有……”其实在大飞机项目上面,王顺义以及其他的管理委员会都持着跟民航总局,航空工业部一样的意见。

他们搞技术的,知道目前国内的工业基础要继续让运十飞下去,达到商飞的程度,是多么的不容易。

然而,航空工业对于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有多大,不用刘一九不停地给他们分析,都是知道的。

飞机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最高的集成。

中国在大飞机上面,没有丝毫的经验,就连飞机设计都是没有什么经验的。

毕竟,从传承于苏联的技术开始,苏联人都是帮着中国建厂搞生产,而没有教中国人应该如何去设计。这是限制这么多年整个中国工业发展水平有限的根本原因!

没有苏联人指导,中国科学家自己从头开始摸索的航天工业以及原子能工业,发展不仅快速,而且还有着跟世界不差太多的成果。只因为这是从设计领域开始中国人就在自主搞。

同样,从六十年代开始,到二十一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共和国国内拿得出手的,也就只有这两个领域了。

航空工业,苏联人帮助中国建立了生产工厂,使得一开始就能够在无法设计的时候制造战斗机,轰炸机,这样一来,生产领域的人员就要比设计技术领域的人员地位高很多,很多高层人员都是从生产制造领域提拔上去的,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如同鸡肋一般的存在。

造成了中国国内重生产,轻技术的不好习惯。

刘一九比别人更加了解运十,因为即使在共和国下马了运十之后二十年重新启动大飞机项目,在运十下马之后三十多年,国产大飞机的制造依然困难重重。

有的东西,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来支撑,而且还需要强大的设计能力。

在运十项目设计过程中,广泛地参考了国内引进的波音707、三叉戟等机型,从一开始的苏联航空设计标准,到后来的参考英国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