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章 试探和回答(2 / 3)
君默在【明报】做过记者小说家江之南曾经是【明报】的编辑,女作家亦舒也在【明报】当过娱乐记者。
而【明报】的专栏版在香港文化界更是极具江湖地位。大报低酬,仍然趋之者众。在【明报】开专栏已经成为香港文化人身份一种象征。
金庸呵呵笑道:“我好不容易才让郭靖守住了襄阳,可你倒好,直接让梁萧领着元军将南宋打了个底穿,既然我们都已经交过一次手了,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我猜您来找我,肯定不是为了讨论小说故事的。”林宥伦没再坚持,不过语气依旧恭敬。
“林生对大陆如今的时局有何看法?”金庸出此一问,却是存了考校林宥伦的意思。
林宥伦并没有直接发表任何的观点,却先和金庸说了一个笑话:“有一次联合国召开会议,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元首都坐车去会场,三辆车行驶到一个丁字路口,美国人朝左转,苏联人朝右转,司机请示后面的首长走哪条路,首长告诉他,打右灯,朝左转!”
金庸听完那位首长的回答当场就笑了,可很快他便收住了笑,仔细琢磨起了这个笑话里的深意,慢慢表情变得严肃了起来。
【明报】在60年代曾开辟“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关大陆的消息,满足香港人对大陆一无所知的需求,从此【明报】便以“言论独立”的形象成为报道中国消息的权威。
尽管【明报】与金庸在有关中国问题上的立场常被人讥笑为“机会主义者”和左摇右摆的“墙头草”,但进入八十年代【明报】已经发展成为一份拥有独立报格的知识分子报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明报】的社论一直对香港社会具有较大影响,不仅备受港英当局关注,甚至也受到内地和台湾的重视。
金庸一直在关注大陆的改革开放,和很多香港人一样,金庸对这项政策能否长久执行心存疑虑,不过听林宥伦这个笑话里的意思,他对大陆的改革开放倒是很有信心。
这种事情除了等待时间检验,谁都不敢妄下结论,金庸原本只是想要试探林宥伦的态度,没想却听到了一个有趣的回答。
“我听说查老先生已经答应加入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在这里我有一个不情之请。”林宥伦收起玩笑的表情,神色肃整地说:“我知道基本法的制定,就是为了保证回归之后香港在大陆的体制下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但我希望查老先生在草拟基本法时,也要考虑回归后香港和内地的沟通融合问题,不要等十年二十年以后,香港人依旧觉得自己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