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人无横财不富(3 / 4)
财子!”林行至感慨地说了一句。
从林宥伦开始在报上发表一系列评论,林行至就开始关注这个香港新晋崛起的年轻人,对林宥伦的身世也做了一番了解。林宥伦十四岁辍学,没有任何高等教育的背景,看过林宥伦写的各种时评,林行至终于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有自学成才的人。
骆佑梅快速的看完林宥伦最新发表在【明报】上的这篇评论,疑惑地说:“最近外汇市场确实有些异动,但美国真的会会联合其他国家出台外汇干预政策?”
林行至举了一个例子:“77年的时候,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梅萨就以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为理由,对外汇市场进行口头干预,希望通过美元贬值的措施来刺激美国的出口,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他的讲话导致了投资者疯狂抛售美元,美元兑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急剧贬值,后面卡特总统发起‘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才将美元价格暂时稳定住。”
“从1980年起,美国国内经济出现对外贸易赤字和政府预算双赤字。美国政府只能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来发展经济,但是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导致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肯定是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只不过干预的行动会不会像林宥伦所说的那么大,现在还不好下结论。”
“所以你整晚都在想这个问题?”骆佑梅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关心,她真正在意的还是林宥伦加入【明报】后的可能对【信报】产生的竞争压力。
“要是被他言中了呢?”林行至提出了这样一种假设。
骆佑梅表情凝重了起来,【信报】以财经分析立足,能够发展壮大,却和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密不可分。六、七十年代以后,香港社会经济开始向现代化转变,随之也诞生了新一代的知识群体,他们无论在学术训练、气质和价值观上都与日趋保守的【明报】格格不入,而【信报】自然就成为了他们的新选择。
现在已经有传言说,金庸会在自己退休之后将【明报】转手给林宥伦,而林宥伦进入【明报】,也被外界视作金庸培养接班人的信号。
比起金庸这样老派的文人,林宥伦身上显然具有更多的现代气质,【明报】到了他手上不一定会丢了过往的传统,但一定会有新的变化。看看林宥伦在电影界翻云覆雨的种种手段,谁能肯定他入主【明报】之后,【明报】不糊强势崛起?
【明报】在香港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