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嫡幼子的从容人生 > 第22章 经典大戏

第22章 经典大戏(4 / 4)

大概意思就是这小女子随父出行,要进京寻亲,不料半途呢,慈父染疾,纵使散尽家财,然久病不医,老先生呢还是走了。这一走不要紧,这小女子就惨了,先是没了银子被人家客栈赶了出来,然后医馆又来寻她要亏欠的药钱,现在虽然是腊月可这老父亲的遗体也不能久放啊,总的入土为安吧,那这棺材寿衣还有坟土就按最简单的置办也得不少花费。小女子百般无奈,只能贱卖己身,愿为奴为婢,但求能让老父亲安息。

最后,缀了一句,凭银五十两。

这下,就意味深长了。你在长安城里,随便到大街上拉个公子哥,问他,五十两多不多,当然不多,他在怡红院里睡一晚就不止这个价。就是京城门口守城门的士卒,咬咬牙攒几个月,也不难拿出这笔钱。

关键是,如果走牙行,买一个小丫鬟要多少钱呢?其实像这位姑娘这么大的,勋贵世家里都是不会要的,他们世代最信任的是家生子,一代代传下来,即忠心又好用。毕竟在某种意义上,家生子就像主家的一种另类的财产,打死了都什么事也没有,传出去至多名声上不大好听罢了。退一万步讲,即使他们需要新的奴仆,最先考虑的也是买断全家,老的放到庄子上干苦力,小的放在府上慢慢调理,几代过后又成了新的家生子,当然,这种买卖前提是这户人家要身家清白,户籍所在县城要能查到祖宗三辈以上。就这样一户人家全家能卖多少银子呢,赵秉安告诉你,丰年三十两,荒年撑死就是二十两,有时候倒贴都没人要。

现在这个娇娇滴滴的小女子张嘴就要五十两,这事可就有趣了。

这下,赵秉安也不急了,跨步走到旁边的茶铺里,坐在一群茶客中间等着看热闹。

这不,他刚坐下没多久,那边的好戏就等不急要开锣了。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