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嫡幼子的从容人生 > 第25章 县试(二)

第25章 县试(二)(1 / 4)

钟鼓鸣毕,考场封锁,未到考生禁止入内。

巡检小吏最后清查了一遍场次,示意县尊一切准备妥当了。王开远点了点头,旁边县丞亲自端来金盆,两人焚香洗浴,然后恭请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历时半个时辰后圣旨终于宣读完毕,王开远在心里暗骂那些翰林院的小崽子,没事拽什么文,偏挑那些犄角旮旯的词用。自己离开翰林那么些年,要不是昔日功底还在,今儿非得出个丑不行。

旁边师爷咳嗽了一声,示意大人该鸣啰开考了,王开远当然知道,上下检查一下自己全身没有什么不妥,就走到科场中央校场,接过兵卒递过来的登第锤开始擂鼓,“咚,咚,咚”连续三声响彻科场。巡检的吏员听到鼓声便开始沿着自己旁边的号房开始派发试卷。

童生试是科举之路的首场,所考并不杂,但却是最难猜测结果的,因为它不像乡试侧重经义,会试侧重策论,童生是什么都考,而且各科题目的比重权最后由主考官决定。所以每到科考之年,凡是和主考官沾边带故的书往往都供不应求。

不过今天是第一场,如果县令是想求稳的话,一般就只能在帖经或者墨义里选了。所谓帖经,是主考官掩住经书任一页,用铭文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写出来。墨义呢,就是从经书里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原文作答。这考的都是基本功,放在第一场既可以让考生缓解一下紧张的情绪,也堵住了悠悠众口。

果不其然,赵秉安拿到卷子一扫,咦,“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考墨义不稀奇,可他居然撇过了《大学》,而选了《中庸》,这位王大人也是聪明人啊,这场考试倒是有趣了。

赵秉安为什么说主考官是聪明人呢,因为历年来,科举应试虽说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可这四书五经本身也要分个四六九等,最简单的当然就是《论语》,稍微难一点的会选《大学》,而《中庸》《孟子》不是没考过,只是很少,因为这两本书里面的内容有时候会有些政治敏感,到时候这些小孩子一不小心写出点什么不合时宜的话来那就不好了。

那为什么还要考它呢,因为他就是在等你犯错误啊。王开远手上只有八十个名额,就算全给了那些权贵也是不够的,更不用提寒门学子了。但是,到时候榜单一放,要是一个寒门都没有,那御史台督察院恐怕就要请自己去喝喝茶了。

既然如此,我就在第一场把题目难度的标准稍微抬高一点,反正我是在体制内出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