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对战江南(补)(4 / 5)
达。
这在心学看来就是急功近利,没修炼到家就出去做官,这不是祸害百姓吗,难不成天下苍生就是拿来给你们练手的,忒厚颜无耻了些。
双方各执己见,互不妥协,在道场上辩的是昏天黑地,期间言语之激烈,寸寸如刀。赵秉安和其他三位馆首是主要的炮火口,正对着另三家书院的领头羊。所承受的压力之大,非常人可以想象。他们也不怂,反正这事已经争执了数十年,他们对对方的路数也摸得差不多了,就这个路数辩下去,他们未必会输。
好在朝中早就注意到了这场比赛,两方学子都是才华横溢之辈,将来都是国之栋梁,不能折在辩场上,所以翰林院提前请出了几位士林前辈临场压阵,就是为了防止事情发展到不可控的局面。眼见两方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几位老先生当即出面调和,最后裁定此为平局,再加上前几场比试中,赵秉安在书法和围棋对弈上赢了两场,四门馆馆首杨文清在画艺上胜了一场,国子监以微弱优势胜了江南三大书院。这可是破天荒的大喜讯,尤其看见对面江南那群人铁青的脸色,国子监这边更是群情沸腾。
这也是国子监使的障眼法,赵秉安先前打出了偌大的名气,在江南那边的眼里肯定是这次主力军,而且通过祭天那件事后,有心人都知道这小子擅诗强赋,有急才。谁能想到他居然还藏着一手好书法,那字迹力透纸背,没个十几年真练不出来。而且谁也没料到国子监这次居然弃了除道辩之外所有重头戏,反而在这些“小道”上下功夫,卑鄙的以场次赢了他们。
赵秉安当时出这个主意的时候也是出于无奈,国子监的底子比起三大书院来到底薄弱许多,真要跟人家真材实料的干,那不是自取其辱吗,现在虽说赢的不大光彩,但好歹保住了国子监的颜面。赵秉安后来打听了,这次江南一行人,来得没有几个灵魂人物,换句话说,人家根本没把国子监看在眼里。或许在江南来人眼里,只有以湖湘书院为代表的东南儒学算得上是他们的对手。
这件事让赵秉安清醒了很多,这些年顺风顺水的差点让他的心态都失衡了,幸亏这次自己开了眼界,不然在别人奋勇向前的时候,他还抱着自己那点成就沾沾自喜呢。送走江南来人后,太学馆诸生就发现原本就很勤勉的馆首更加发奋了,那股学习的劲头简直让旁观的他们都觉得羞愧,所以后来赵秉安提前结业,国子监里的人都不以为奇,那样的劲头速度不快才有鬼了。
现在京城里不少人都在观望,看赵秉安会不会参加这次秋闱,如果参加的话,他还能保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