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祖辈纷争(2 / 4)
有功名护体,是大朔官场上有名的刺头扎堆之地,赶赴当地的属官没有三两三,只能成为人家茶余饭后的消遣。
对待父母官尚且如此,那对朱笔判他们功名的乡试主考官就更是了不得了,要不是有文会这个媒介,让他们自己首先决出个一二三来,就凭朝中派出的几位学政官,还真难有能镇住这批人的。
都是天之骄子,无一不心高气傲,家中高官巨儒如云,他们除了自己能服谁,一个个的谁也不愿屈居人下!
这可就苦了点榜的考官,有的年头要是英才里筛不出妖孽,他们选谁不选谁都会被喷。
说到底,肉少僧多,科举这碗羹就这么多,总得有人喝不到嘴里去。
而其他地方也各有各的考虑,反正考前想一点不让学子与考官接触,那是不可能的。
估计朝廷也是觉得这律法有些“不近人情”,所以后来对文会这些事也就选择性视而不见,只要不碰上科举舞弊的大案,大家就糊弄糊弄过去了。
赵秉安从京城出发之前便留意通政司的动静,那位文大人倒是沉稳的很,身上背着一道河北学政的缺还能迟迟不出发,任凭底下人诸般猜疑试探,他老人家就是岿然不动,赵秉安猜测此次最少得两个月,这位通政使才会从京城挪脚。
其实要是赵秉安身处其境,说不得会和这位文大人做出同样的选择,不管此番赵苏两家在河北斗得天翻地覆,他自明哲保身即可。
现如今永安侯府身上东宫的印迹太深了,文濂身为通政使最忌讳的就是有所偏向,他可以私底下给赵秉安放点水,这无伤大雅,但要是在外人面前表现出与赵秉安极亲密的样子,那估计他这个通政使就做不长久了。
况且当初那件事赵秉安算是隔空狠抽了苏次辅一巴掌,现下文濂要是敢与其过从亲密,那不就明摆着把自己放在苏阁老那一派的对立面了吗,要知道在乾封帝眼中,纵使一直低调缄默的通政使颇值得信任,但恐怕也比不上他对苏祇铭二十多年的宠信。
官大一级都能压死人,更不用说苏文两家之间的差距,简直是云泥之别。
赵秉安早早的就将其中厉害关系分析透彻了,对于这位座师他并不抱有任何过分的奢望,只要两人能平安无事顺顺利利的过渡完这一节师生关系即可。毕竟明年的会试,才是选码头拜山门的关键时刻。
现在,一切都言之尚早。
嗒嗒嗒,百匹军马嘶鸣而来,纵使北直隶的守门将都多年未见过这场景,这一看就是高门权贵,他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