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乡试(八) 无奈收场(3 / 5)
后来还是邵家人出面,解释了其中缘由。关北师原配夫人早年病逝,留下一堆儿女无人照料。这些年关府老太太也上了年龄,竟有些痴障之症。这种情况下,关府几位少爷小姐的婚配便成了难事,总不能让关北师一介大老爷们出去咂摸结亲人选吧。而且,丧母长女这个名头到底不好听,背上这样的名声,关家女郎在河北哪还能找到门当户对的亲事,无奈就只能托付给京城的小姨子了。
之所以不送去京都关宅,也不过是“亲疏远近”一词罢了。小女孩,跟着姨母,怎么也比跟着关系淡漠的族嫂族婶强。
当然,如果赵秉安应下这门婚事,那关家那位小女郎还是要回关家大宅备嫁的。
从各方面考虑,这确实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但赵秉安心里总不得劲儿,他总想,十一若是突然长大就好了,他可以问问这孩子,想娶什么样的女郎做妻子,而不是略过本人的意愿直接替他拿主意。
一方面,赵秉安需要这桩联姻来稳住凌何两家,另一方面,十一的身份将来未必能碰上这么好的婚事了。
利益得失摆的很清楚,但赵秉安对着小十一就是张不开这个嘴。这个决定一下,十一的终身就定了,将来就算他再遇到心爱之人,赵秉安也不会给他违约的机会。结亲,结两姓之好,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利益纠葛,永安侯府绝不会为了十一的喜好而与关凌何这样的世家交恶,以祖父的性子,恐怕以后四房还得供着这儿媳妇。
赵秉安下不了决定,所以一直纠结着,直到他从最后一场的考试中脱身,关凌何三家已经等的有点不耐烦了。
把脑子从那五道经济策论里收回来,赵秉安最终当着三家的面应下了这门婚事,婚书上的名字是十一亲自签的,那一夜,赵秉安第一次给十一讲了联姻的意义,以及他要担负的责任。
自此以后,赵秉宱再不能只是一个单纯的孩子,他肩上已经有了负担,必须撑起来,赵秉安也不再避讳于他,水榭书阁里单独设了一把小椅子,明的暗的,总是要见识的。
内帘官批卷一般要半月时长,赵秉安却觉得这时间太短了,根本不够用。
赵秉安几乎是圈了整个北直隶,挖地三尺的找,都没寻到那乌头的来源。就像任重当初追查走马街那些人一样,刚刚寻到一些线索便被拦腰斩断。
河北药行里已经掀起了腥风血雨,每天都有无辜的人被抓进布政使司衙门,都是有进无出。考场中那些小吏更是不用说,燕长品什么酷刑都用上了,可到现在什么东西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