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放毒(1 / 7)
其实一开始大家都很好的, 在一起有点小摩擦都没什么的, 但是时间长了,几天之后,大家基本上都散了,谁喜欢跟谁在一起都是固定的了, 集体生活有时候很有意思的。
周邦媛反正看着黄君如跟于素华是玩的很好的,两个女孩子很多共同话题, 她觉得这样子也很好,周邦媛自己没有伴的, 叶芳芳虽然脾气很好,性格也可以, 但是吧, 人跟人还真的讲缘分两个字, 没有共同话题的。
大家开始都是要军训的,第三天就开始了,周邦媛选的这个学校其实一般般, 最起码不是双一流的,但是这个学校有个专业是国内一流的,那就是文物修复。
这个学校的发家史,就是从民国那时候开始的, 那时候不断北边为了躲避侵略,不断地南迁, 内迁, 大量的学者专家就一起跟着南下了, 后来留下来了。
课桌都是在炮火中支起来的,很有名的一句话来形容那时候的惨烈,就是一个人哭诉出来了,整个华夏容不下一张课桌。
是不是很可怕,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竟然容不下一张课桌,到处是硝烟,我们自己没有书可以看,那我们的下一代呢,难道从我们这里开始垮掉,那真的是对不起千秋万代的社稷江山,对不起子孙,对不起祖宗了。
所以就是靠着一己之力,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那时候不停地轰炸,房子都完蛋了,但是还是有人筹资,给学生建造铁皮房,在那里面上课,夏天热死了,铁皮房就跟个桑拿房一样,但是没有一个人说是条件艰苦的,里面留存着大量的书籍,只要进行轰炸转移,一定是带着书走的,每个人都带着走。
下雨的时候漏水,而且雨大的时候,打在铁皮房子上那声音很大,基本上第一排的同学都听不清楚老师说什么的,老师就只能扯着嗓子喊,喊哑了就只能多写,写在黑板上,一版一版的板书。
不仅仅是人的南迁,还有很多物质文明的南迁,那是我们中华的文脉,故宫一百八十万多件文物,几次南迁,辗转国内十多年,就靠着文物工作者的坚持,一直到了建国后才回到北京,无一件缺失。
想想这些精神就很可贵,那时候的老师,那时候的学生,很感动的,后来都成了我们各行各业的脊梁,不然我们的中国不是现在这样的中国,我们可能跟非洲兄弟们是一样的。
中国人喜欢内斗,可是关键时刻,中国人是每个人都能端起枪来上战场的,无论是老弱妇孺还是贫富贵贱。
周邦媛就喜欢这样的故事,她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