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4 / 7)
的女孩子不好出门,其他三口人都是有活做的!这样的人家不应该如何难过啊!
只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三口人做活本就不是什么来钱多的活儿,再加上麦家老人还在,每个月都要按时送钱送粮——麦瑞娘的爹是个大孝子,在这上面从来不打一点折扣!
不过说是这么说,麦瑞娘她娘第二天就买了一些粮食。没有赵家这样多,但也足够她家吃一个多月了。一路上她是跟着粮店的车过来的,也有相熟的街坊邻里询问。
对此她说的很清楚:“最近粮店里的粮食一天一个价,实在不敢等下去了。谁知道等到最后是粮价跌下来,还是一日还比一日高?现在买进来或许会吃亏...但,图个心安吧!”
之后赵莺莺从麦瑞娘那里知道她娘是把她出家时候的一只银手镯拿出来了,这才能在现在买那些粮食。
赵莺莺如今已经放松下来了,至少他们家储存了足够的粮食。无论是大旱还是大涝,总之他们家都是好好的。至于剩下的,她打算做的其他的事情,这就需要慢慢来了。
她只能看一步走一步,就像这次一样,看到有大旱的可能性,提醒自家买粮防备。这虽然显得她是过于人小鬼大了些,但至少还在正常范围内,想到她平常就是一个老成孩子,也不是太奇怪。
大涝的防备也一样,天上一滴雨都不下的时候你和人说要大涝。赵莺莺代入自己,觉得自己也是不会信的。所以她打算等到开始下雨的时候再说其他的事情,虽然这就错过了最佳应对,但也不错了。
当然,有觉得赵家做的对的,就有觉得赵家做的可笑的。
“这就是吃饱了撑的,显摆自己有钱吧!我们这里是什么地方?扬州!大运河的边上,背靠鱼米之乡,哪里缺粮都不可能这里缺粮!等着看吧,最多再等几日,粮价一般人受不住之后官府就要想办法。”
这话说的很对,扬州确实不会缺粮,但是会不会缺粮有时候和粮价高不高其实是两回事。像赵莺莺就听说过山东大旱饿死了几十万人,有的县里几乎没有活人了。但是山东境内一些为了平抑粮价而建造的粮仓在人死光了之后都是满的......
只能说这里面有很复杂的东西,绝不是一班没有什么见识和心机的人可以推测的。赵莺莺上辈子算是见识过一些东西了,可是她依旧不能在这种事上做出什么推断。
凭她粗浅的理解,大概就是粮商想赚钱,谁也拦不住。最多...最多就是留一些余地,不会逼死人。话说在扬州的地界如果真是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