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3 / 5)
这话震惊了女孩,不敢相信的睁大惊愕的眼睛,哆嗦的说不出话来。
宗明平静地说:“你是她的同乡,我想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和周围的朋友。”
女孩儿在惊愕中回不过神,宗明想是吓着这个女孩子了,紧忙用温婉的语气缓和气氛:“不要怕,这和你没关系,你只要告诉我你知道的事情就可以了。”又加一句:“这之前没有警察来询问过有关何玲的事情吗?”
“没……没有,你……你不是警察吗?”女孩儿战战兢兢的回答。
“啊?哦,我是……我是他父亲的同事,我是受人之托来的。”宗明不得已的撒谎,这个回答缺少了警察的震慑力多了平和的亲和力,他不想让这个女孩儿太紧张,同时又想,尹梦怡的警力居然没有找过这个女孩儿询问过,这应该是不能忽略的线索,难道是尹梦怡疏漏了?
女孩儿渐渐平静下来,开始回答宗明的问题。
从女孩儿口中得知,何玲,原淮平人,很小时父母离异,母亲改嫁远走他乡,随后父亲也离开淮平去外地打工,几年后父亲再次有了新家庭,而何玲一直在淮平和她奶奶生活在一起,在淮平何玲度过她的小学中学时代,高中毕业后离开淮平在本市自谋职业,自始自终似乎脱离父母只与奶奶有联系。
淮平,这个地名让宗明敏感,因为尹梦怡也曾在淮平住过,一直到13岁时才离开,职业性思维让他揣摩,想:这也许是个不经意的巧合吧。
前两起被害人王丽佳和赵敏都是本市人,而何玲却是淮平人,是在高中毕业后到本市的打工的外来人员,这是她们之间的不同,但被害的目标者多半不会用出生地域来局限,而以人本身的特性条件更为主要,宗明不再考虑这个细节。
宗明问:“何玲身边有男友吗?”
女孩儿回答:“她的性格开放,也特爱结交朋友,和她接触的男性朋友也很多,那时候就有很多男人到宿舍来找过她。”
宗明又问:“和她最亲密的有没有?”
“很多人都是她的朋友,他们常在一起聚会。”女孩儿怯怯的回答,这个回答等于没说,还带着某种隐喻难言,宗明想让这女孩儿放松,放下所有戒备和疑虑,于是加大亲和力和温和的口气:“何玲和你是同乡,同在外地打工的同乡可以像相知帮助的远房亲戚,据说何玲性格开朗乐于助人,你和她同一宿舍时应该深有体会她的性格。”
这个话题似乎轻松了很多,女孩儿接话:“是啊,何姐以前时常帮我,她走了我还常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