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架空 >农门科举 > 第166章

第166章(4 / 5)

的。

这就解释的通了,为何宗泽之前老是隐隐觉得这个皇帝对藩王之事,好像未卜先知似的。这也就是为何有了宗泽赞叹有加的迁都之举。

大明朝从太祖建都南京以来,就一直不停的在计划迁都事宜。说白了,从太祖自始,一直都没将金陵看做是长久的都城。不管是从统治角度,还是情感上来看,他们都觉得金陵缺乏一种大王朝的帝都气魄。而这点显然与大一统的明王朝相悖。

虽然迁都是迟早的事,可是,洪武年间多方选址也未定下下一个都城所在地。而到了建文帝手上,竟然于建文十五年完成了迁都事宜。顺利的将都城迁到了现在的燕京。至此,燕王朱棣也理所当然的落下了帷幕。

每每想到建文帝迁都燕京之事。宗泽都忍不住为这一决策叫好。且不论,燕京本就具有大一统帝国的国都之势。且说,建文帝这一招用在削藩,尤其是用在对付朱棣上,是尤为有效的。

将帝国的都城直接建在对手的大本营里,这样一来,皇帝的军队,皇帝的官府机构就都会顺利的进驻进来。最高指挥机构都来了,你这藩王不该交出手中的权利么?当然,不交也有不交的办法。

既然国都都能顺利的迁到对手的心脏处。那前期准备工作无疑是做的很完备了。毕竟卧榻之侧其容他人,能进来,就代表卧榻已经清扫完毕了。

尤其是今天这赏赐,是更能说明问题的。只有一个人对另一个耿耿于怀,他才会将跟对手有关的事物看得如此重,如此具有比较心理。

虽是确定了建文帝是重生的,但观他今日这道上联,宗泽已是猜到他是死后飘了多年再重生。就是不知,他到底飘到什么时候了?应该不会是现代吧?

应该不会,观建文帝这些年来的政令,足以看出,他不是很了解后世的。尤其是他对藩王上,虽然他成功将藩王手上的权利收归中央了,虽然做到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即士农工商)”。但他却没有如清朝一般,实行降等袭爵制。而仍是世袭罔替。

要知道明朝这个宗室王爷世袭罔替制度,到了明后期,给国家造成了几令帝国崩溃的经济压力。到了后期,政府一年的税收都根本不够发这些王爷岁币的了。清朝就是吸取了这个教训,所以才施行降等袭爵的。

如果建文帝飘到明末,不可能不知道现今藩王世袭罔替制度的危害的。以他前期削藩的雷霆手段,这个完全是可以捎带做的。可是他没做,那就说明,他可能不知道危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